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法律效力
本文关键词: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法律效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最近几年各地媒体频繁的报道着“被结婚”事件,这种利用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案件不仅给被冒用登记的人带来伤害,而且也给当事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利用虚假身份登记结婚这类案件是指用虚假的身份进行婚姻登记,最终产生纠纷的案件。本文主要描述的是虚假身份登记结婚这类案件的法律效力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类案件提出实体和程序上的建议。通过对《婚姻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婚姻成立和婚姻生效的条件,并得出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情形,同时我们也知道法律规定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情形并没有兜底条款,而虚假身份登记结婚这类案件并不在这些情形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虚假身份登记结婚这类案件不属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此外,根据相关婚姻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婚姻成立和婚姻生效是不同,两者是有区别的。婚姻只有成立才能生效,如果没有符合婚姻成立条件,那么应当认定为婚姻不成立。所以,通过分析实践中的案例,我们可以认定为虚假身份登记结婚这类案件应该为婚姻不成立。《婚姻法》解释三出台之前,我国法律对该案件的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各地法官只能根据现有的法律作出判决,于是就产生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婚姻法》解释三出台之后,法律规定处理该案件采用行政手段,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判决中来看,采用行政手段处理利用虚假身份登记结婚这类案件依然是不足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律上有关婚姻的制度不完善,立法不健全,从而我们也就提出了一个解决这类案件的办法:建立婚姻成立与不成立制度。同时我们也从我国目前的法律中看到:我国的民事诉讼用于解决婚姻案件还是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文中提出了建立家事审判程序。最终我们分析得出要解决利用虚假身份登记结婚这类案件,应该建立婚姻成立与不成立制度和建立家事审判程序,从而维护各方利益,减少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概率,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虚假身份 婚姻成立 婚姻无效 婚姻可撤销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序言9-10
- 一、典型案例及争议的焦点10-14
- (一)相关典型案例10-11
- 1、姐妹身份互换案件10
- 2、骗婚案件10-11
- (二)经典案例争议的焦点11-12
- (三)虚假身份登记婚姻的类型12-14
- 1、冒用或借用他人姓名或身份结婚12
- 2、互相交换使用身份证件结婚12-13
- 3、使用虚构的姓名或者身份结婚13-14
- 4、姓名登记错误14
- 二、利用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法律判断14-19
- (一)判断婚姻效力的理论依据和立法依据15-17
- 1、理论依据15-16
- 2、立法依据16-17
- (二)虚假身份登记婚姻的效力判断17-19
- 1、属于婚姻不成立17-18
- 2、不属于有效婚姻18
- 3、不属于无效婚姻或者可撤销婚姻18-19
- 三、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完善建议19-22
- (一)立法确定婚姻的成立与不成立20-21
- 1.婚姻成立与不成立的概念20
- 2.建立婚姻成立与不成立制度的意义20-21
- (二)执法完善建议21-22
- 四、解决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法律程序选择22-26
- (一)适用行政诉讼程序的不足22-23
- (二)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的不足23-25
- (三)应该增设家事审判程序25-26
- 结语26-27
- 参考文献27-29
- 致谢29-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秀兰;浅谈市场经济对妇女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影响[J];石油政工研究;2001年03期
2 李相兴;婚姻家庭形态学浅论[J];学术探索;2002年06期
3 陈燕萍;;论婚姻家庭权的伦理内涵与法律规制[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李小英;;家庭 婚姻 幸福——浅析家庭文化建设[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06期
5 李秀华;社会性别与婚姻暴力实证研究[J];法学杂志;2005年02期
6 马小真;;婚姻分析师,你的婚姻我做主?[J];观察与思考;2006年23期
7 白秀艳;;论婚姻无效制度[J];刊授党校;2006年Z2期
8 邱德祥;;婚姻家庭案件审理中的情、理、法、法官[J];法制与社会;2006年21期
9 张瑞发;;家庭防毒戒毒和婚姻的浅探[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4期
10 李晴;;论我国女性婚姻家庭中的平等权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向东;;战后日本婚姻家庭的变化[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2 姜乾金;;和谐婚姻=“爱”+“适应”——压力系统模型的和谐婚姻宣传指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金石;;论财产占有与婚姻家庭的演变[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4 韦国民;;试论布依族婚姻家庭状况及其发展趋势[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辛nr;;从关键词和流行语看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婚姻家庭的变化[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周宗贤;;残存在壮族社会中的原始婚姻家庭形态[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7 樊雅丽;;沟通与和谐——性在婚姻中的伦理探究[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雪梅;;我国女性婚姻质量的提高与法律的关系[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郭璇;;论中国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地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常岚;;西南地区婚姻挤压现象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欣;婚姻“保鲜”须循规[N];保健时报;2005年
2 作家 毕淑敏;婚姻也需要学习[N];中国妇女报;2001年
3 记者 邵昕;婚姻“生病”了 到哪去治疗[N];长春日报;2006年
4 本版编辑 王淑君 张司契 茉芮·傅瑞里 陈建锋 编译;家庭“冲击波”[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沈仕卫;我省首期婚姻家庭指导培训班结业[N];贵州日报;2006年
6 沈燕玲邋王毅红;首批婚姻家庭咨询师持证上岗[N];解放军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徐蓓;也为“婚姻医生”号号脉[N];解放日报;2006年
8 陆铁琳;婚姻家庭指导师不是“说客”[N];健康报;2006年
9 赵秀娟;安徽首批“婚姻家庭医生”持证上岗[N];中国社会报;2006年
10 王源;婚姻磨合有讲究[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婧;革命根据地女性婚姻家庭财产权研究(1937-1949)[D];山西大学;2015年
2 黄霜;华裔美国人的异族婚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龚恒超;接续传统与时代嬗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金眉;唐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初论——兼与西方比较[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5 王跃生;1930-1990:华北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江南;中越跨境民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烨;当代中国婚姻责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2 刘嘉宝;民国以来雷公山地区苗族婚姻习惯法传承与变迁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王韵;独龙族传统婚姻家庭道德生活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4 赵越;《民国民律草案》女性婚姻继承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佩恩;新疆阿西尔乡达斡尔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D];石河子大学;2015年
6 梁娟;大学生成人依恋、核心自我评价和婚姻期待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瑞生;晋西北革命根据地乡村女性婚姻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崔志琳;《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夫妻房产归属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王斐;妇救会在两性婚姻变革中的角色[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冯婷婷;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法律效力[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法律效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41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