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离婚诉讼话语中权力和亲密关系的性别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17 10:05

  本文关键词:离婚诉讼话语中权力和亲密关系的性别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女权主义的兴起,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如心理学者,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等等,开始探讨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以及性别角色究竟如何得以影响话语风格。在当今社会中,话语被认为和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在批评话语流派中更是被广为宣扬。法律领域,尤其是法庭互动过程中所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西方学界多有论述,因此审判方式自然就多是对抗式的。在语言学方面,女性在法庭上的二次受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这类的研究多集中在离婚调解和强奸案件的审理上。中国的审判方式是纠问式的,因此也就意味着法庭互动过程中的权力研究突出地围绕着法官的权力展开,而关于性别权力的不平等研究则较为罕见。另外,离婚官司涉及到个人隐私,因此它的审理不可能象其他案件那样面向大众公开,这也就进一步导致很少有学者去探讨当今中国离婚官司审理当中出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本论文以批评的态度,借鉴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更为确切的说是评价理论)和会话分析对中国的离婚诉讼话语进行语言剖析,以期探询法律是否违背了它的最高理念——维护公正。对本研究来说,更为确切的则是指男性和女性是否在法庭上受到了公平的对待。研究对象是12个一审离婚官司(包括调解和开庭审理两种形式)的录音转写语料。这些录音由作者本人采集于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区级法院,所有案件均由同一位女性法官进行审理。 就研究方法来说,本文以描述性和定性分析为主同时辅以量化数据支持。作者采纳了费尔克劳夫的三层分析模式,推出她个人的分析结构框架,兼顾文本和语境的研究。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分别在第四章和第五章进行论述。第六章重点讨论了性别偏见如何导致了女性在法庭话语中受到伤害,因为难以归入前面的任何一个章节,所以特单立此章进行揭示。词汇语法层的分析受评价理论的启发,重点分析了三个语言点,即情感词汇、能愿动词和分级词汇。而会话分析的经典研究重点则被吸纳作为第五章的语言研究点,例如话轮,相邻对,打断,重叠,话题的提出和改变等。当然,本研究决不认为某些交际风格和一个具体性别存在必然而且始终如一的联系。相反,只有在特定语境下,一些语言形式可以体现社会关系也能反映一定的性别关系。 该研究通过语言分析印证了原有的观点,即男性的交际方式更具有竞争性而女性则更注重合作,或者说保持和他人的亲密关系。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话轮,更善于挣抢话轮。他们会在没有法官允许的情况下占据话轮。另外他们的回答和女性比起来拥有更多的不合作或者非偏好的现象。男性在打断和重叠方面多于女性而且成功率也更高。还有,男性更不乐于去维持一个话题,因此在会话当中他们常常提出新话题和改变现有话题。女性则恰恰相反。本研究显示女性更为情绪化,这不仅体现在她们当庭所表露的情绪,比如沮丧、发怒或者焦虑,而且还体现在她们频频使用的情绪词汇上。女性没有男性占据的话轮多,而且在话轮承转以及应答过程中表现得更为合作。女性也有打断和重叠的现象出现,但不如男性频繁。分析还显示女性更注重会话的维护以及话题的维持。另外女性和男性比起来更愿意邀请法官参与她们的谈话,分享她们的经历和情感。 但是,本研究发现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却因为她们的交际风格而导致在法庭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法庭上,女性常常被禁止甚至被呵斥表露‘过多'的情感(尤其是在调解过程中,因为该过程不像开庭审理那么正式和程序化)。刻板的性别形象还限制了她们在庭上的行为。比如,法官极为反感女性所表现出的竞争性和攻击性,其实男性在语言上表现得更具有攻击性。另外,偏见的性别观念还阻止女性做出对她们自己有利的选择,比如在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上。 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开创性地将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评价理论和法律语言学应用到了汉语的语料当中。从实践上则对中国的审判方式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尤其揭示了在离婚官司中权力的性别不平等以及女性是如何受到刻板的性别偏见的侵害。研究的结语部分建议实行调审分离制度,将调解作为一个完全独立于庭审的一个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每个离婚诉讼官司中的夫妇都能有效的享有调解所特有的优点。另外,作者希望她的研究能够帮助法官和其他法律从业者更好地认识这些性别问题并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有所指引。 当然,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文章末节就指出,语料应该进一步扩充,囊括更大的年龄跨度和更多社会阶层的男男女女,这样才能从细节上强化目前的研究发现。另外更多的田野研究还有待展开,如对受试群体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来丰富现有的社会因素调查,从而对语篇的语言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权力 亲密关系 离婚诉讼话语 评价理论 会话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13.9;H0-05
【目录】:
  • Abstract (in English)9-12
  • Abstract (in Chinese)12-14
  • List of Tables14-15
  • List of Figures15-16
  • List of Abbreviations16-17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7-25
  • 1.1 Rationales for the present research17-20
  • 1.1.1 Theoretical rationale17-19
  • 1.1.2 Practical rationale19-20
  • 1.2 Research questions20
  • 1.3 Methodology of the present research20-23
  • 1.3.1 Data collection20-22
  • 1.3.2 Transcription of the data22
  • 1.3.3 Calc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22-23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23-2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Two Social Approaches25-63
  • 2.1 Introduction25
  • 2.2 Related law issues in China25-31
  • 2.2.1 Inquisitorial system25-26
  • 2.2.2 Trial procedures26-27
  • 2.2.3 Mediation27-31
  • 2.3 Forensic linguistics31-35
  • 2.3.1 Forensic linguistics abroad32-34
  • 2.3.2 Forensic linguistics in China34-35
  • 2.4 Power and forensic linguistics35-50
  • 2.4.1 Power - a social perspective35-37
  • 2.4.2 Power -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37-42
  • 2.4.3 Power in forensic linguistics42-50
  • 2.5 Gender and language50-61
  • 2.5.1 Sex and gender50-51
  • 2.5.2 Men and women in society51-55
  • 2.5.3 Linguistic studies on gender55-61
  • 2.5.3.1 Two approaches in gender linguistics and their criticisms56-59
  • 2.5.3.2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representation and indexing gender through language: new perspectives59-60
  • 2.5.3.3 Gender linguistics in China60-61
  • 2.6 Summary61-63
  • Chapter 3 Relevant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63-87
  • 3.1 Introduction63
  • 3.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63-69
  • 3.2.1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65-67
  • 3.2.2 Fairclough's three-level model67-69
  • 3.3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69-75
  • 3.3.1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key tenet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70-75
  • 3.3.1.1 Metafunctions70-71
  • 3.3.1.2 Stratification and realization71-72
  • 3.3.1.3 Context72-73
  • 3.3.1.4 Ideology73-75
  • 3.4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75-76
  • 3.5 Appraisal theory76-80
  • 3.6 Conversation analysis80-82
  • 3.7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82-85
  • 3.8 Summary85-87
  • Chapter 4 Power and Solidarity in Court: The Lexico-grammatical Level87-140
  • 4.1 Introduction87
  • 4.2 Power and solidarity87-106
  • 4.2.1 Power and solidarity in court91-93
  • 4.2.2 Power in marriage93-97
  • 4.2.3 Power comparisons in twelve cases97-106
  • 4.3 Appraisal elements in court discourse106-137
  • 4.3.1 Affect107-120
  • 4.3.1.1 Affect in court109-118
  • 4.3.1.2 Interpretation118-120
  • 4.3.2 Engagement and deontic modality120-129
  • 4.3.2.1 Deontic modality in court122-128
  • 4.3.2.2 Interpretation128-129
  • 4.3.3 Graduation129-137
  • 4.3.3.1 Graduation in court132-136
  • 4.3.3.2 Interpretation136-137
  • 4.4 Summary137-140
  • Chapter 5 Power and Solidarity in Court: The Textual Level140-185
  • 5.1 Introduction140-141
  • 5.2 Speech turns141-156
  • 5.2.1 Men and women's total turns in court143-145
  • 5.2.2 Turn taking without judge's permission145-151
  • 5.2.3 Dispreferred turns151-156
  • 5.3 Interruptions156-170
  • 5.3.1 Interruptions in court158-170
  • 5.3.1.1 The judge interrupting men and women167-168
  • 5.3.1.2 Men and women interrupting the judge168-169
  • 5.3.1.3 Men and women interrupting each other169-170
  • 5.3.2 Interpretation170
  • 5.4 Overlaps170-172
  • 5.5 Topic-initiation/change172-176
  • 5.6 Utterances inviting judges' involvement176-180
  • 5.7 Summary180-185
  • Chapter 6 Reflected Prejudicing Ideologies in Court185-194
  • 6.1 Introduction185
  • 6.2 Ideology185-186
  • 6.3 Women's self-depictions186-190
  • 6.4 The judge's bias190-193
  • 6.5 Summary193-194
  • Chapter 7 Conclusion194-203
  • 7.1 Major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194-199
  • 7.2 Major contributions199-200
  • 7.3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studies200-203
  • References203-219
  • Appendices219-228
  • Acknowledgements228-230
  • Publications230-23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onah Lehrer;;权力为何总是带来腐败?[J];学习博览;2011年08期

2 宁华;;依法行政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思考[J];经济视角(下);2011年08期

3 占佳;杨帆;;浅析“职业丑人”的权力制约与监督[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8期

4 时豪宇;;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J];华章;2011年24期

5 柯湘;;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6 杨燕明;;“怒吼暗访人员”尽显权力本色[J];政府法制;2011年16期

7 王磊;;以人权制约权力[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5年00期

8 凯瑟琳·林奇;张言亮;;平等:一个理论与行动框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9 骆东平;;美国性骚扰概念界定的深层分析[J];法学论坛;2011年04期

10 杨涛;;论破产法之金融机构及破产能力[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忠君;;Cybersex:新媒体建构的新亲密关系[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2 韦世林;;可能世界理论与变异修辞[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3 王淑华;孙建国;;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桂权;;私人博客的使用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纪莉;;论媒介融合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权力[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6 梁洪学;;公司控制权的演进及其本质、来源和特征[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陆严冰;;城市规划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职责[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8 罗依平;;论新时期行政领导者提高威信的有效途径[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柳青;赖家明;;对我国水权转让制度的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秦丽丽;;我家有个不快乐的小孩——混合型家庭个案[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朱贵升;培养夫妻间的亲密关系[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张兰;夫妻争执亲密关系中的冲突[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小英;拥有长久亲密关系六要诀[N];中国矿业报;2002年

4 茹希佳;中国人的婚姻需要润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剪剪风;运动和荷尔蒙的亲密关系[N];安徽日报;2003年

6 徐桂权;私人博客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魏宏清;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de亲密关系[N];中华建筑报;2002年

8 赵子奇;心灵环保的要诀是三个“P”[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爱的秘密:催产素让爱“上瘾”[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记者  周咏南;不断发展汉藏民族和佛教界亲密关系[N];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云;离婚诉讼话语中权力和亲密关系的性别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2 张海云;贡本与贡本措周[D];兰州大学;2009年

3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D];上海大学;2005年

4 万力维;控制与分等:权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长峰;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尹洪娟;商业关系结束背景下的“关系”与权力的关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万怀;刑事法治的人道主义路径[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张淑华;权利与权力双重视角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朱雨可;中国经济转型期新中间阶层消费方式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虹;打开潘多拉之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宁;地域歧视的话语、权力与真相[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军;中国刑事政策的现代化思考[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新刚;从福柯“权力/知识”观的视角看SSK[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蕊;故乡·历史·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晓华;体育行会权力及其行政法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高笋元;大国权力角逐下的21世纪初安理会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文清;中国行政诉讼类型构建之可行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梁蓉;论加强和改善我国的行政指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离婚诉讼话语中权力和亲密关系的性别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8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458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0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