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
本文关键词: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笔者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和对研究意义的分析,确定本文以考察1953年北京市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实践过程为切入点,关注新政权如何实现社会新旧观念的磨合、转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与合作的历史,明晰当时宣传施政的实践逻辑、策略和效果。另外,通过考察建国初婚姻法在经济恢复、社会改革、政权建设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可以反观当时新政权对婚姻法重视的原因。 文章第一、二部分集中梳理史实。即叙述从1952年年底,北京市委在华北局的领导下,开始婚姻法宣传月的准备工作,特别是通过开展典型试验,逐渐摸索并掌握宣传的大致方法和步骤,到中共中央发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指示及补充指示后,北京市进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并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力图实现使新的婚姻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目的。 第三部分分析在实现婚姻观转变过程时,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状态。笔者认为婚姻法的宣传始终是以发展生产为媒介话语来展开的,即将男女平等、家庭和谐的原则与发展生产、动员群众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并且,在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困苦、急需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情景下,宣传婚姻法与鼓动发展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人民对新法、新观念的接受,另一方面也配合了在长期战乱后,国家发展社会生产的急切任务。 在第四部分,笔者认为贯彻婚姻法运动应当是与当时其他政治运动不同的。区别于“阶级斗争”性质的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改造运动。因此,其最大特点是以“宣传”为工作中心,即主要采取在正确交代政策的基础上突出批评教育的方式,运用对制度不对人的批评教育策略,尽量避免指名批评,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旧制度。这样就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言论、一种风气,从而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人造成一种舆论压力,达到逐渐扭转社会风俗,重塑一种新的文化认同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行政方式,使得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权力来源,最终让群众自己来改造自己,因而在实现改变社会风气的直接目标的同时,也能减轻基层行政压力。 笔者在第五部分关注了婚姻法的宣传贯彻对北京的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和作用。笔者认为北京基层政权的建设为婚姻法实践打造了基础,而婚姻法的宣传和贯彻又为基层政权的建设提供了试金石。笔者发现当时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似乎接受一种预设,即上层领导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针政策,而下层机构在贯彻中则较容易出现政策偏离。并且这一中共上层政治正确的预设前提在当时民众中已经较普遍接受,这也是当时政府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狠抓基层建设之上的舆论背景之一。北京市政府一方面通过层级领导,将政策执行效果不好的原因归于中、基层,以维护最高政权的权威,塑造政权合法性和新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在群众中加强权力网络的培养、建构、领导、控制和利用。 总之,通过研究在1953年年初北京市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过程中,北京市政府的行政实践,笔者认为当时婚姻法的颁布、宣传和贯彻,是与加快达到恢复社会秩序、动员群众全面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政治目标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发展生产、勤俭节约 人民内部矛盾 “群众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3.9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绪论11
- 一、选题意义11-16
- 二、学术史11-13
- 三、史料及方法13-16
- ●16-57
- 一、宣传准备与典型试验17-26
- (一) 组织机构设立17-18
- (二) 以文艺为先导18-20
- (三) 试点工作20-24
- (四) 训练干部和个别单位的准备24-26
- 二、运动月阶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6-33
- (一) 重组机构、明确重点26-28
- (二) 多种方式、全面铺开28-33
- 三、发展生产与婚姻家庭的张力33-42
- (一) 妇女:经济独立与社会地位的谋求33-39
- (二) 家庭:以节省开支为利益诱导39-42
- 四、在安定团结中重塑婚恋家庭观42-47
- (一) 以教育为方针的时代背景42-43
- (二) 文艺作品中的政策原则43-44
- (三) 贯彻实践中的缓进策略44-47
- 五、建立在政权认同之上的基层行政网47-54
- (一) 政策正确的舆论与认同47-48
- (二) 以基层政权建设为重心及其权力构建策略48-54
- 六、结语54-57
- 参考文献57-90
- 一、报刊57
- 二、史料集57
- 三、当时书籍57-58
- 四、档案58-61
- 五、专著61-64
- 六、论文64-66
- 七、访谈录66-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从娜;;近10年来建国初期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J];北京党史;2006年02期
2 黄传会;;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诞生纪事[J];档案春秋;2006年12期
3 李秀清;新中国婚姻法的成长与苏联模式的影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张志永;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改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5期
5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4期
6 李正华;新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与现状[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06期
7 王思梅;试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4期
8 汤兆云;;邓颖超和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起草[J];钟山风雨;2006年02期
9 田莉姝;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立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黄嫣梨;建国后妇女地位的提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亚娟;建国以来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2 孙丽苹;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唐海迪;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的演变(1949—1966)[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荟;新中国婚姻法的制定与修正[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46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