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新婚姻法房屋产权的转变及婚姻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5 15:21

  本文关键词:新婚姻法房屋产权的转变及婚姻策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房屋产权 新婚姻法 婚姻策略 社会交换


【摘要】:婚姻的涉及面广泛,涵盖了社会属性、私人属性问题。何为社会属性?这体现在配偶的选择、婚姻成立甚至涉及到离婚。婚姻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它体现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包括人类生存、发展等社会功能。虽然制度化的婚姻已经能够有几千年的文字记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坚持婚姻的法制化和道德化,强调婚姻的严肃性、专一性。2011年8月13日,《婚姻法解释(三)》出台,这部婚姻法解决了当时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可是就这样一部法律也惹来了社会热议。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住有所居”,尤其近年来房价飙升,房屋已然成为婚姻中很重要的财产。《婚姻法解释(三)》关于房产的条款顺应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但是又略显粗暴的体现在了婚姻家庭伦理制度中。 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包括对新婚姻法房屋产权转变的研究意义;国内有关婚姻财产关系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外运用交换理论对婚姻财产关系的研究分析;案例分析法和文献法选择的条件、适用情况;研究的主要方向、基本思路、缺陷与创新点。并且介绍本文用到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经典主题,即本文一直贯穿的“交换理论”、“婚姻策略理论”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在此,笔者主要介绍了霍曼斯等人的功利交换主义、贝克尔关于婚姻中交换理论以及布迪厄婚姻策略理论,并确定为本文分析的基础理论依据。 第二章描述和分析几次婚姻立法关于房屋产权归属的规定,以及历史各个阶段的转变动因和影响。主要讲婚姻法房屋产权归属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原因影响分析。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婚姻法变革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验证社会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从婚姻的市场化、社会分层、性别供求和性别排挤等几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房屋产权归属的转变动因,以及《婚姻法解释(三)》颁布之后人的日常行为变化,与其在婚姻活动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深度解读新婚姻法颁布以后人们的转变以及行为关系,进一步推进我们对新婚姻法房屋产权归属的认识,并验证社会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 第四章引用比较典型的“南京第一案”案例,从实际问题出发,从霍曼斯的报酬模型和符号理论分析新婚姻法房屋产权归属转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且具体分析新婚姻法房屋产权规定的不足,引发人们思考。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方向。 第五章总结指出:本文从社会交换理论和布迪厄有关婚姻策略研究的结果出发,提出婚姻法房屋产权归属转变是婚姻市场上男女双方“婚姻策略的结果”。在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婚姻市场上,女性的“行情优势"让女性有可以谈判的资本,使得房子成为男性结婚前不可或缺的可用于交换的“资本”,是维护女方家庭经济资本的理性权衡。男方承担房产支付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社会再生产策略。
【关键词】:房屋产权 新婚姻法 婚姻策略 社会交换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9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8-9
  • 1.1.1 问题提出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9-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1-12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12-14
  • 1.3.1 文献法12-13
  • 1.3.2 案例分析法13
  • 1.3.3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13-14
  • 1.4 社会学相关概念和理论14-19
  • 1.4.1 社会交换理论14-16
  • 1.4.2 布迪厄婚姻策略理论16-18
  • 1.4.3 其他相关理论18-19
  • 2 婚姻法房屋产权归属历史演变及影响分析19-25
  • 2.1 1950年与1980年婚姻法房产内容19-20
  • 2.2 2001年婚姻法与婚姻法解释(一)、婚姻法解释(二)中房产内容20-22
  • 2.2.1 2001年婚姻法出台的社会背景20-21
  • 2.2.2 婚姻法解释(一)和婚姻法解释(二)关于房产的内容21
  • 2.2.3 明确房屋产权归属的原因及原因分析21-22
  • 2.3 2011年颁布的婚姻法解释(三)中房产内容22-25
  • 2.3.1 婚姻法解释(三)出台的社会背景22
  • 2.3.2 婚姻法解释(三)房屋产权的主要内容22-23
  • 2.3.3 婚姻法解释(三)出台的原因和必要性23-25
  • 3 婚姻法房产产权归属转变的关系分析25-38
  • 3.1 制度变迁与家庭经济行为关系25
  • 3.2 婚姻法解释(三)产权归属的本质——社会交换25-27
  • 3.2.1 需求:报酬的内容25-26
  • 3.2.2 供给(购买力)投资或成本内容26
  • 3.2.3 “经济人”的理性选择26-27
  • 3.3 婚姻法房屋产权改革的动因及影响27-34
  • 3.3.1 市场经济:婚姻的市场化27-28
  • 3.3.2 婚姻市场的社会分层28-30
  • 3.3.3 性别供求失衡下的男方婚姻支付30-32
  • 3.3.4 性别排挤下女性的功利选择32-33
  • 3.3.5 房改房:婚姻场域的惯习33-34
  • 3.4 婚姻法解释(三)实施后人们惯习外化与发展实践34-38
  • 3.4.1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策略的转变34-35
  • 3.4.2 市场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女性婚姻行为模式的转变35-36
  • 3.4.3 契约:结婚双方的权利策略36-38
  • 4 房产产权归属再探讨——新婚姻法产权归属的不足38-44
  • 4.1 个案扩展38-39
  • 4.2 霍曼斯报酬模型:婚内交换的失范39-40
  • 4.3 离婚率上升:交换阻塞——符号不对称40-42
  • 4.4 男女平等——财产公有制还是分别制42-44
  • 5 结论44-47
  • 5.1 我国婚姻法产权内容变革44
  • 5.2 房屋产权归属转变的动因:婚姻市场的分层与性别权利44-45
  • 5.3 权利双方婚姻实践的策略转变45-46
  • 5.4 婚姻法解释(三)的不足和建议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后记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国忠;邵建红;;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关系之实证研究——以北京市发制品市场为例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信春鹰;《婚姻法》修改:情感冲突与理性选择[J];读书;2001年06期

3 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J];东岳论丛;2001年04期

4 夏吟兰;对中国夫妻共同财产范围的社会性别分析——兼论家务劳动的价值[J];法学杂志;2005年02期

5 石人炳;婚姻挤压和婚姻梯度对湖北省初婚市场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从松;大学收费政策变迁的制度博弈[J];价格月刊;2002年04期

7 王琼;;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谈现代社会的“门当户对”观[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9期

8 戴丹;从功利主义到现代社会交换理论[J];兰州学刊;2005年02期

9 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10 王敏;;中国高离婚率背后的婚姻困境[J];社会观察;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德;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婚姻策略[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贺春霞;中部乡村婚姻支付变迁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张立峰;当代中国婚姻文化的冲突与和谐探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5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625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4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