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建立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1:14

  本文关键词:建立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领 立法态度 亲子鉴定


【摘要】: 我国对非婚生子女保护的立法原则很先进,但缺少非婚生子女与其生父身份关系的确认制度,造成法律漏洞。本文以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为研究对象,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立法例,提出了我国认领制度的具体构建,并结合具体案例对认领之诉中亲子鉴定技术的运用做了探讨。全文主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的概述。在界定了非婚生子女概念的前提下,介绍了认领和准正两种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确定的方式,并表明自己不赞成设立准正制度的观点及理由。同时明确了在现有立法缺失的现状下设立认领制度的意义所在。 第二部分:我国立法态度的选择。综合分析了主客观两种立法态度,并结合案例,指出采纯粹客观主义的弊端。建议我国应分别具体情况采纳不同的立法态度,有利子女利益时可以赋予非亲生父亲以法律上的生父地位,使其享有亲权;有害子女利益时,则虽有血缘关系法律亦不承认该生父与子女间的亲子关系,剥夺其本应享有的亲权。关键在于灵活适用,遵循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秉持一颗公平正义善良之心,真正实现子女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部分:在综合了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埃塞俄比亚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具体比较分析了自愿认领和强制认领带有争议性的相关问题,如自愿认领的模式、强制认领请求权的消灭与抛弃等等,并在每一争议点之后表明了笔者的态度,从而为下文具体构建我国的认领制度打好基础。 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设立认领制度的立法原则,并在此先进理念的指引下,具体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认领制度,为亲子法体系的完善作出相应的贡献。 第五部分:该部分是对认领实务操作中运用广泛的亲子鉴定技术做了一定探讨。我国有关亲子鉴定的立法较为粗陋,在出现一方当事人拒不配合做亲子鉴定时,经常出现类似案情相反判决的情况,造成司法混乱。笔者在参考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拒不配合鉴定的当事人所采取的不同做法后,得出我国应当适用“不利推定”理论的结论,并建议强化法院委托鉴定的职权。
【关键词】:认领 立法态度 亲子鉴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导言10-11
  • 第一章 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概述11-21
  • 一、非婚生子女概念的界定11-13
  • (一) 婚生推定制度简述11-12
  • (二) 非婚生子女概念的界定12-13
  • 二、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确定的方式13-17
  • (一) 认领制度14
  • (二) 准正制度14-15
  • (三) 关于准正制度的存废15-17
  • 三、我国关于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的立法现状17-18
  • 四、建立我国认领制度的意义18-21
  • (一) 认领制度之传统意义向现实意义的转变18-19
  • (二) 建立认领制度是是法律反映社会关系发展变化需要的必然和必需19
  • (三) 建立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是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的需要19-21
  • 第二章 我国认领制度立法态度之选择21-26
  • 一、立法态度之比较分析21-22
  • (一) 主观主义21
  • (二) 客观主义21-22
  • (三) 主、客观主义之比较22
  • 二、纯粹客观主义立法态度之检讨22-25
  • (一) 问题的提出——以案例为引子23-24
  • (二) 纯粹客观主义之反思——以其他国家或地区立法为参考24-25
  • 三、我国应采的立法态度25-26
  • (一) 对案例问题的回应25-26
  • (二) 调和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26
  • 第三章 认领制度的比较分析26-39
  • 一、自愿认领27-33
  • (一) 认领的模式27-28
  • (二) 认领的要件28-30
  • (三) 认领的方式30-31
  • (四) 认领的无效与撤销31-33
  • 二、强制认领33-39
  • (一) 强制认领请求权人33-35
  • (二) 强制认领的原因35-37
  • (三) 强制认领请求权的消灭与抛弃37-39
  • 三、认领的效力39
  • 第四章 我国认领制度的具体构建39-43
  • 一、建立我国认领制度的基本原则39-40
  • (一) 子女最大利益原则39-40
  • (二) 尊重血缘真实性并兼顾当事人主观意愿的原则40
  • (三) 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原则40
  • 二、我国认领制度的具体内容40-43
  • (一) 认领人与被认领人40-41
  • (二) 认领的种类及方式41-42
  • (三) 认领的无效与撤销42
  • (四) 认领请求权的消灭与抛弃42
  • (五) 认领的效力42-43
  • 第五章 认领之诉中亲子鉴定技术运用之实务研究43-51
  • 一、实务中亲子鉴定技术面临的尴尬处境43-45
  • 二、实务中当事人拒绝配合鉴定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操作45-46
  • (一) 德国——直接强制45
  • (二) 瑞士——间接强制45
  • (三) 日本——自由心证说45-46
  • (四) 英、法、美——不利益推论46
  • (五) 我国台湾地区——自由心证说向拟制真实说之转变46
  • 三、我国现行亲子鉴定法律规定及其评价46-47
  • (一) 我国关于亲子鉴定的法律规定46-47
  • (二) 对《批复》之评价47
  • 四、在现行亲子鉴定法律制度下的建议47-51
  • (一) 明确司法实践中采纳不利推定规则47-50
  • (二) 发挥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一定情形下法院可依职权委托鉴定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5-56
  • 后记56-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满满;;非婚生子女的监护制度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2 周艳萍;;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及权利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3 李长凤;;父母子女身份关系确认的法律规制研究——以非婚生子女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24期

4 陈海波;沈惠光;陈玉宇;;非婚生子女权益也受法律保护[J];当代学生;2011年Z3期

5 罗匡时;;台商在大陆的婚外情[J];现代经济信息;1994年06期

6 陈昶屹;;中国亲子鉴定尚缺法律依据 维护孩子权益成关键[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2期

7 熊金才;;婚姻家庭变迁的制度回应——以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为视角[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8 闻健;;关于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的规定[J];老同志之友;2011年15期

9 林岚;;“试婚”及其法律问题解析[J];中国律师;2010年03期

10 《马克思、恩格斯论性爱、婚姻和家庭》课题组;;马克思、恩格斯论性爱、婚姻和家庭(续六)[J];中国性科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婉萍;;同居现象的法律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璇;舒永珍;;医疗行为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及解决途径[A];2007年浙江省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黎淮西;;对文化大发展的点滴思考——浅议当前娱乐文化的利弊[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非婚生子女应由谁抚养[N];检察日报;2003年

2 李刚;欧洲非婚生子女比例不断上升[N];中国社会报;2010年

3 平影影;非婚生子女入籍门槛不同再引争议[N];法制日报;2011年

4 陈春晖;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的推定[N];江苏经济报;2011年

5 张 华;抚养非婚生子女可否索要赔偿[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杨波海;非婚生子女抚养费应由谁承担?[N];咸阳日报;2011年

7 刘雁翔;南康保障非婚生子女权益[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邓文科 黄文星;非婚生子女谁抚养[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马锋;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由谁承担?[N];陕西科技报;2004年

10 记者 赵兴武 通讯员 杜慧;南京审结一涉非婚生子女纠纷案[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阚凯;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然;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周元姬;中美非婚生子女权益保护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焦佳;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陈婉菁;非婚生子女认领的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张宇;我国非婚生子女身份确认制度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6 陈小芳;南非儿童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王浩巍;非婚生子女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严砺;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邵惠;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李烨;我国的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9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659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d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