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制度功能价值的实现及其完善
本文关键词:探望权制度功能价值的实现及其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探望权 亲权 价值功能 强制执行 精神损害赔偿
【摘要】: 探望权制度是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根据我国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的一项新制度。探望权制度的确立,不但是保障《宪法》赋予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同时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民法制度上的体现,是我国亲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象征,填补了立法上的空白。但是由于该制度在我国立法时间短,经验少,因此,在理论上还存在争议,在实践中也有不少难题,尤其是国人对探望权制度的法律意义和价值功能认识不足,大大制约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因而,加强对探望权制度的研究,解决其实践中的困惑,促进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现状,结合司法审判实践、国内外大量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比较法,通过对大量中外法律规定的对比和借鉴,分四部分对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是对探望权制度的概述。从探望权的法律渊源到我国探望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阐述了探望权属于亲权的范畴,探望权是法律对亲情伦理的体现和保护。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探望权制度的法律地位及其功能价值。阐述了探望权的法律性质,并将探望权与抚养权、监护权进行对比分析;从立法本义到社会现实意义,揭示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功能就在于有效延伸亲权,以弥补离婚对子女的亲情缺失,最大限度地维护未成年人利益,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实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感情人伦上的利益。 第三部分是探望权功能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本文的侧重点。研究探望权制度的目的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价值。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立法规定、学理解释和审判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探望权的主体,探望权的内容和行使,探望权的中止、恢复和终止,探望权执行难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是对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建议。针对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应从理念转变、引入精神损害赔偿金制度、慎重适用刑事处罚制度、采取措施加大对探望权的救济力度、改革探望权纠纷的诉讼程序设置等方面加以完善的一些建议。 结论部分,笔者总结了全文,并对我国探望权制度的未来做了美好展望。探望权制度作为婚姻法中新设的内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复杂问题。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对于促进家庭文明、社会和谐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探望权 亲权 价值功能 强制执行 精神损害赔偿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3.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一、探望权制度概述10-16
- (一) 探望权的概念与特征10-11
- (二) 探望权的法律渊源与在两大法系的体现11-14
- (三)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4-16
- 二、探望权制度的法律性质与功能价值16-22
- (一) 探望权的法律性质16-17
- (二) 探望权与抚养权、监护权的比较17-19
- (三) 探望权的功能价值19-22
- 三、探望权制度功能价值的实现22-36
- (一) 探望权主体22-26
- (二)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26-28
- (三) 探望权的中止、恢复、终止28-30
- (四) 阻却探望权行使事由及其排除30-31
- (五) 探望权执行难31-36
- 四、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建议36-46
- (一) 理念的转变:从父母本位到子女本位36-37
- (二) 探望权制度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金制度37-40
- (三) 采取措施,加大对探望权的救济力度40-43
- (四) 改革探望权纠纷的诉讼程序设置43-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9-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晓青,王红梅;和谐社会建设中探望权制度的完善[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4期
2 张振芝 ,赵伟 ,林世兰;探望权设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J];理论界;2002年05期
3 倪春南,闵振华;探望权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司法;2002年09期
4 温如林;离婚后,监护人不允许另一方行使探望权,应如何处理?[J];人民司法;2002年10期
5 佟丽华;离婚了,父母还享有探望权[J];少年儿童研究;2003年06期
6 曾静;探望权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姜虹;探望权性质初探[J];求实;2004年S4期
8 赵敏,余荣红;应明确子女为探望权的权利主体——兼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宗旨[J];前沿;2005年05期
9 许晓辉;对婚姻法中有关探望权规定的思考[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杨晋玲;试论探望权[J];学术探索;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红;;再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完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2 张敏纯;;论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以《侵权责任法》为分析对象[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王卫江;;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论[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4 郑伟;;浅述精神损害赔偿[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5 汪旭鹏;;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6 张宏星;梁根科;;浅谈精神损害赔偿[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高文英;;国家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建立和完善[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肖红星;;人体损伤引发的精神损害赔偿刍议[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卢嘉亮;;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浅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高建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模式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杨芳 长沙铁路运输法院 杨才清;探望权纠纷强制执行途径[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陈生祥;探望权:你不能剥夺![N];山西日报;2004年
3 兰莉;侵害探望权的救济[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杨维松;离婚了,要合法行使探望权[N];广西政法报;2003年
5 陈新华 王恩飞;对探望权案件执行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4年
6 张剑邋蓝莉;探望权为何执行难?[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俞海虹;隔代探望权应否得到法律保护[N];江苏经济报;2008年
8 向阳;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N];天津政法报;2008年
9 顾健 黄前;浅议探望权的执行[N];江苏经济报;2009年
10 冒岩;探望权执行为何困难重重[N];江苏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妮;精神损害赔偿的定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钰;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叶乃锋;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李燕;性别变更的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孙维飞;当代侵权行为法学之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牛锋;民刑法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静毅;医疗侵权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立涛;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董传岭;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D];四川大学;2004年
3 魏灿;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4 秦唱;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闫明;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焦卫;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7 李晓东;论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程谦;论身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娟娟;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杨仕强;我国行政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5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68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