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婚判决的既判力及其程序保障
本文关键词:论离婚判决的既判力及其程序保障
【摘要】:与普通民事判决相比,离婚判决的特殊性在于:判决内容具有复合性、裁判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判决效力具有扩张性、裁判法律效果具有社会性。离婚判决的既判力有多种下位效力,其中,再诉禁止效力、遮断效力和预决效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结合离婚判决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要为受离婚判决效力影响的主体设置相应的程序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离婚判决 既判力 程序保障
【基金】: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第三人撤销之诉研究”(项目编号:13YJA820012)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美国民事既判力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FFX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18;D923.9
【正文快照】: 离婚判决与其他民事判决相比,具有特殊性:一是离婚判决内容的复合性。离婚判决通常涉及婚姻关系、夫妻财产分割以及子女抚养等问题。二是离婚判决效力的扩张性。离婚判决的效力超越当事人的范围,对于当事人之外的不特定第三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离婚判决效果的社会性。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秀清,李琳;论判决的效力——从一起离婚案件看既判力的时间界限[J];河北法学;2004年08期
2 王娣;王德新;;论既判力的时间范围[J];时代法学;2008年04期
3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太平洋学报;2007年11期
4 郭美松;;人事诉讼判决效力的扩张与第三人程序保障[J];现代法学;2009年02期
5 翁晓斌;;论已决事实的预决效力[J];中国法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黄健;;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略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胡小红;;经济法学视野中的行政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胡思博;;对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权争议处理机制的剖析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程晓燕,华枫;论辩诉交易与我国刑事诉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孙晶;;证明妨碍及其规制对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王梦飞;;阐明权概念与范围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奚玮,张韬;试论民事证明责任的法律性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奚玮;黄海龙;;论被害人参与疑罪不诉程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翟志文;;民事诉讼纠纷要素处置的局限性及其消解——以民事纠纷结构要素为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雪中;糜方强;楼丽;赵宝琦;;试论检察机关捕诉机制改革[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杨衍宇;刘曦;;司法权与公平正义法制环境之营造[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6 杨衍宇;刘曦;;司法权与公平正义法制环境之营造[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饶世权;;科学布局产业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法律规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沈绿野;冯韵东;;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体系的建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卉卉;;我国环境权益群体性诉讼之探析——相关问题的反思与域外借鉴[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5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刘志军;电子证据完整性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丁涛;航空器跨国担保交易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硕;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倩;论新形势下的审判公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书平;"公告送达"与司法为民[J];法律适用;2005年04期
2 叶自强;司法认知论[J];法学研究;1996年04期
3 翁晓斌;职权探知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思考[J];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4 叶自强;论判决的既判力[J];法学研究;1997年02期
5 何良彬;论判决理由[J];人民司法;1999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勇军;;论行政判决之既判力——以与民事判决既判力比较为视角[J];行政法论丛;2010年00期
2 彭彩虹,陆国东;既判力与民事诉讼终局程序问题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柯阳友;;既判力理论与再审制度的冲突与平衡[J];法律适用;2006年07期
4 林剑锋;;民事判决的标准时与既判力的时间范围[J];民事程序法研究;2007年00期
5 蒲菊花;部分请求理论的理性分析[J];现代法学;2005年01期
6 刘涛;王欢;;诉讼和解的既判力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24期
7 张婷;;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根据[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8 王颖;;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浅谈既判力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9期
9 谢春华;;浅论程序终结性与既判力[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10 汪静;;浅析既判力的根据与理论基础[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浩;;司法公正与民事再审事由的修订[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5 路红青;;论董必武的司法权威观及其现实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6 方扬慧;;对确立我国民事中间判决制度的思考——以“用”与“弃”之争为视角的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恩乾;;论国际商事仲裁中平行程序的限制与调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张小满;;论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规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丁伟;;一事不再理:程序至上的仲裁制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徐昕;;诉权的经济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林;从维护既判力角度适用“一事不再理”[N];检察日报;2003年
2 朱忠林;法院调解与既判力之含义剖析[N];江苏法制报;2010年
3 记者 肖黎明 王晓芸;民事部分再审不影响刑事裁判的既判力[N];法制日报;2004年
4 唐有良 李红军;既判力的主体相对性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之界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戴春林;既判力的主体范围在执行中的扩张[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王永亮;美国法中既判力规则对案外人的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廖 春;陈女可依调解书办房产过户[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叶自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前诉中的判断对后诉有既判力[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谭滨;民事抗诉权与民事判决既判力[N];检察日报;2002年
10 记者 郭春雨 王钰 通讯员 李伟杰 记者 梁建军 通讯员 夏琼瑶 尹锋;维护生效判决既判力和法律严肃性[N];人民法院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孔军;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及其在我国的确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杨桦;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效力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宋春雨;论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魏锋;执行当事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张述元;论刑事审判监督二重性及制度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10 张临伟;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福勇;民事生效判决与既判力问题探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梁鹏;论诉讼标的[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洁;论部分请求制度的确立[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鑫鹏;论一部请求诉讼[D];郑州大学;2004年
5 王淼;代位诉讼之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顾登来;论“预决的事实”在后案审理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陈建辉;论刑事诉讼中一事不再理原则[D];湘潭大学;2007年
8 詹小燕;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陈红;论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田春雨;民事再审申请复查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51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75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