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收继婚”的法理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03 15:19

  本文关键词:“收继婚”的法理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收继婚 习惯法 国家法 法律合理性


【摘要】: 收继婚是人类婚姻史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婚姻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论文通过对收继婚的产生和发展、形式和内容、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具体规定的叙述,分析和总结了收继婚存在的原因、变化规律及法律合理性,为当今婚姻法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本土资源。 本文除了导言和结论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是习惯法中的收继婚。收继婚产生于一夫一妻制之后,是伴随着父系社会建立而产生的婚姻形式。收继婚符合少数民族社会的实际情况,并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秩序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习惯法,是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内容。从古代到近代在大量的少数民族中都盛行过,甚至在汉族中也存在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少数民族中还流行着收继婚。它主要有平辈收继和异辈收继两种形式。 第二章是元明清国家制定法中的收继婚。随着元朝蒙古政权的建立,习惯法上升为国家法,收继婚就开始以法律形式得到推行。但是,对汉族的收继婚则经历了元初的默许,到后来的合法化,再到后来的严格禁止。明朝为了革除胡俗,法律严厉禁止收继婚,实行重处,在《大诰》和《大明律》中都有明文规定,皇帝诏令中也反复提及严禁收继婚。虽然满族曾经盛行过收继婚,但从皇太极开始,清朝政府接受汉文化和儒家的伦理观念,对该习惯法持否定态度,《大清律例》严禁收继婚,此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禁绝收继婚俗的法令,地方官也有法令出台禁止收继婚。朝廷大动干戈的再三重申有关律令,正说明了收继婚在当时的盛行。明清时期民间的收继婚是广泛存在、屡禁不止的。 第三章是对收继婚的法律合理性分析。收继婚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发展到上升为国家法,再到与国家法相抗衡,说明其存在是具有一定的法律合理性的。首先,收继婚体现了一定的利益机制。分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个方面,这是收继婚长期存在的根本因素;其次,收继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现在维护了妇女的生存权、维持了家庭宗族秩序和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作用。 收继婚作为一种重要的婚姻形式,反映了特定时间、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需要,是有历史合理性的,具有本土资源价值。现今的婚姻法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时可作适当变通规定,以达到将习惯法与国家法相衔接和融合的效果。
【关键词】:收继婚 习惯法 国家法 法律合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9;D923.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言8-10
  • 第一章 习惯法中的收继婚10-21
  • 第一节 收继婚的产生10-13
  • 第二节 收继婚是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内容13-18
  • 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13-16
  • 二、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16-18
  • 第三节 中原地区汉族的收继婚18-19
  • 第四节 小结19-21
  • 第二章 元明清国家制定法中的收继婚21-39
  • 第一节 元朝关于收继婚的法律规范及分析21-27
  • 一、元初收继婚的合法化21-22
  • 二、对汉族收继婚的限制及禁止22-25
  • 三、蒙古族收继婚俗的合法性及其变化25-27
  • 第二节 明朝关于收继婚的法律规范及分析27-31
  • 一、明朝法律严厉禁止收继婚27-29
  • 二、明朝收继婚在民间的存在及其原因分析29-31
  • 第三节 清朝关于收继婚的法律规范及分析31-39
  • 一、清朝从皇太极开始禁止收继婚31-33
  • 二、清朝法律严禁收继婚33-35
  • 三、清朝收继婚在民间的存在及其原因分析35-39
  • 第三章 收继婚的法律合理性分析39-46
  • 第一节 收继婚所体现的利益机制39-42
  • 一、经济利益39-40
  • 二、政治利益40-42
  • 第二节 收继婚在个人、家庭和社会方面的保障作用42-46
  • 一、收继婚维护了妇女的生存权42-44
  • 二、收继婚维持了家庭宗族秩序44
  • 三、收继婚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53
  • 致谢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星;习惯法与少数民族社会[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吴大华;论民族习惯法的渊源、价值与传承——以苗族、侗族习惯法为例[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3 喻晶;焦翔;;农村习惯法与现代法治[J];台声.新视角;2005年07期

4 张志芳;;习惯法刍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5 高其才;;探寻秩序维持中的中国因素——我的习惯法研究的过程和体会[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03期

6 高军;;试论习惯法及其适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陈文辉;;浅谈黎族习惯法的特点[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吐尔洪·阿吾提;;少数民族习惯法及其社会功能[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3期

9 欧阳文东;肖静;;民间习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翁一飞;;应重视国家法与民间法(习惯法)的互动[J];法制与社会;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斌;;盐业契约中的习惯法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2 王雪梅;;清代自贡盐业契约中习惯法实施的保障机制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淡乐蓉;;“赔命价”习惯法——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共识性规则[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4 莫日根迪;;达斡尔族的习惯法[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5 韩荣培;;水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6 徐晓光;;神话、禁忌与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7 高其才;;瑶族的习惯法观念探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张渝;王佳;;清代占里侗族婚姻习惯法研究[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9 徐晓光;;清朝政府对苗族立法与苗疆习惯法的准用[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10 张镭;;习惯生成问题新论[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章润;“习惯法”的当下中国意义[N];法制日报;2009年

2 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 蒋华林;习惯法的前世今生[N];检察日报;2010年

3 王金贵;从春节放假看习惯法的力量[N];检察日报;2006年

4 蔡海波;从“私了”看我国习惯法的现实意义[N];法制日报;2008年

5 杜宇 复旦大学法学院;表达与实践:当代刑法中的习惯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秋风;给土生土长的“习惯法”培土浇水[N];深圳商报;2004年

7 阿吉拉则;昭觉构建多元化纠纷调解新机制[N];凉山日报(汉);2008年

8 卢伟;“价值观、信仰、习惯法”与企业文化内核[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阿克鸠射;彝族民间法官——德古[N];凉山日报(汉);2007年

10 周学;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N];中国民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李卫东;民初民法中的民事习惯与习惯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厉尽国;法治视野中的习惯法:理论与实践[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丽娟;清代商业社会的规则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新生;习惯性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D];云南大学;2004年

7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周欣宇;文化与制度:藏区命价纠纷的法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袁家超;清代契约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刘振宇;初民社会法的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时锐;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董朝阳;藏族赔命金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调适[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唐新林;论习惯法的意义[D];四川大学;2004年

4 周莎;“收继婚”的法理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王旭;清代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地租佃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王志民;古代蒙古习惯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黄民;论本土资源的现代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现忠;关于我国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几点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曾思平;清代以来岭南地区瑶族习惯法初探[D];暨南大学;2002年

10 董红启;18—19世纪初俄国农奴农村习惯法[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85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785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