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反家暴立法的宗旨及其对幸存者的救助

发布时间:2017-09-16 21:41

  本文关键词:反家暴立法的宗旨及其对幸存者的救助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暴力 暴法 民事诉讼证据 婚内强奸 全国妇联 立法决策 主体范围 诉讼机制 救助机制 起草阶段


【摘要】:目前,中国反家暴立法进入起草阶段。已有研究成果如何被应用到国家立法决策中并对立法产生实质影响,是中国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全国妇联、长期从事反家暴研究与行动的学者和妇女权益推动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妇女研究论丛》继2012年第3期刊登"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促进社会和谐"专题讨论之后,本期再次邀请学界和妇女界同仁,围绕反家暴法制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家庭暴力概念中的主体范围、反家暴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涉家庭暴力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及反家暴公益诉讼机制、反家暴法宗旨及其对幸存者的社会救助、婚内强奸的入法问题以及反家暴专门机构和专项基金等展开讨论。期待这一讨论有益于制定中的反家暴法在立法宗旨、核心概念、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幸存者的社会救助机制、符合家庭暴力特点及规律的民事诉讼规则、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机构与经费等方面,作出以中国国情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和国际反家暴立法趋势的选择。——主持人:薛宁兰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家庭暴力;暴法;民事诉讼证据;婚内强奸;全国妇联;立法决策;主体范围;诉讼机制;救助机制;起草阶段;
【分类号】:D923.9
【正文快照】: 一立法宗旨或目的,是任何一部法律开篇需明确的内容。已有学者建议稿对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宗旨进行表达,或笼统地界定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1](P1)或进一步指明“为防治家庭暴力,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2](P12)因之,在反家庭暴力法宗旨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喜莲;;从人权角度看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与法律完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2 杨建;;论“反家庭暴力法”制定之必要性[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房香荣;;我国家庭暴力救济体系的重构[J];大家;2012年16期

4 肖仁辉;;家庭暴力的内涵、特征及其防治[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李明舜;;反家庭暴力法应合理界定家庭暴力的概念[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3期

6 马晓琳;;我国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5期

7 沈娜;;论家庭暴力下女性犯罪原因与司法救济[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8 陈村子;;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9 刘凯娟;胡晓华;;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体系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8期

10 黎鹏;;关于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2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肖光;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2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蒋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史界;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6 罗满景;中美婚内侵权行为之比较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嵘;夫妻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辛桂香;家庭暴力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罗欣;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若干问题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棉创;农村离婚诉讼案件中妇女权益保障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黄桂林;我国同性伴侣财产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董倩欧;夫妻婚内侵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严莉;家庭暴力与女性权益的保护[D];复旦大学;2011年

8 肖锋;论家庭暴力的刑法规制[D];郑州大学;2010年

9 董灵歌;家庭暴力问题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骆婉如;家庭暴力的救济体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晔;家庭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J];中国妇运;1999年01期

2 黄新春,李瑞青;家庭暴力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3 路光仁;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保护[J];中国农村科技;2001年11期

4 未然;唐志;;一份关于家庭暴力的非正式报告[J];中国西部;2001年03期

5 于福龙,金莹莹;简析家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6 李颂光,阎珊珊;发生家庭暴力怎么办[J];湖南农业;2002年15期

7 钟健;;家庭暴力“零容忍”[J];生活与健康;2002年11期

8 ;家庭暴力该谁管[J];农业知识;2002年15期

9 本刊记者;;家庭暴力:文明社会的“毒瘤”——我省家庭暴力十大典型案例剖析[J];楚天主人;2003年11期

10 何云霞;;点击“家庭暴力”“命门”[J];今日海南;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齐华;;精神家庭暴力中社会性别问题与思考——实证调查中国夫妻间使用/经历嘲笑行为情况[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许菡若;;刍议我国家庭冷暴力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性[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卢材珍;;家庭暴力现象探微[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5 叶齐华;;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唐觐英;;论作为公共讨论的舆论——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燕霞;罗宁;;从女同和女双家暴现状调查看性别和性向歧视[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金桥;;216例家庭暴力受伤妇女伤情鉴定分析[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行娟;;对家暴施暴者进行教育的心理学基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永钦;经济独立有利于减少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刘小枫;家庭暴力何日不再[N];人民代表报;2004年

3 乔钟;旅西华人家庭暴力增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盛晓艳;如何预防对儿童的家庭暴力[N];江苏法制报;2008年

5 ;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N];宁波日报;2008年

6 王海鹰 孙飞;应对家庭暴力需要多部门合力[N];中国社会报;2009年

7 黄相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N];中国社会报;2009年

8 谭彦叙 吴丽霜;本溪成立家庭暴力预警协调处置中心[N];人民公安报;2009年

9 王丽玲 练红宁;南京市成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N];中国社会报;2009年

10 黑龙江省委政法委 张广伦;浅谈家庭暴力的原因危害及对策[N];黑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4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郝军启;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D];吉林大学;2009年

7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卡佳图;论马里夫妻制的改革[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关于甘肃省张掖市家庭暴力现象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2 徐健;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丁彦;论家庭暴力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冬然;自我认知和社会支持[D];复旦大学;2010年

5 闫晗;家庭暴力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纪明希(Michelle Jackson);赋权女性[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杨艳芹;我国家庭冷暴力法律救助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计鲁昆;论家庭暴力与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胡杰;论广西壮族习惯法在家庭暴力中的适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玲;家庭暴力的界定与法律防控[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65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865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