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论家庭暴力受害者民事救济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7-09-16 23:46

  本文关键词:论家庭暴力受害者民事救济制度的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暴力 受害者保护 民事救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家庭暴力也随之日益频发。二十年前,“家庭暴力”这个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那么陌生;十年前,这个词也很少见诸于报端;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对于家庭暴力嗤之以鼻,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有些家庭暴力受害者因为受到“家丑不可外扬”等落后观念的影响,导致她们不敢向外界求救,反而助长了施暴者的气势,不利于自己的处境,现实的情况迫使我们不得不去保护那些饱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全方位的救济就显得十分必要。查阅我国立法,由于没有专门针对家暴的法律法规,导致有关部门对反家暴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不力,零星的立法条文也存在诸多漏洞。本文通过对比国外已经制定的有关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解析反家庭暴力在我国立法和司法中存在一些不足,提出笔者对于完善和健全家庭暴力受害者民事救济制度的思考。本文主要有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家庭暴力的概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及受害者的救济难题。主要内容是通过论述在我国民事立法中,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存在着的家庭暴力的界定过于狭窄、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分散、关于家庭暴力的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引出家庭暴力受害者所面临的维权难、举证难和起诉难的三大救济难题。第三部分是完善以人身保护令为主的诉前维权制度。主要内容是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维权难的问题,借鉴国外民事立法中成熟的保护令制度,合理设计符合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的人身保护令裁定制度以解决受害者维权难题。第四部分是确立以保护受害者为原则的举证制度。主要内容是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举证难问题,通过确立以保护受害者为原则的证据制度,完善间接证据采信制度、表见证据原则制度、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等救济措施,便利受害者举证。第五部分是设置以公益诉讼为补充的诉讼制度。主要内容是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起诉难问题,通过增加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补充,赋予检察机关和妇联组织辅助受害者起诉的权利,帮助那些不敢、不能或不愿起诉的受害者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
【关键词】:家庭暴力 受害者保护 民事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14
  • 1.1 家庭暴力概述9-12
  • 1.1.1 家庭暴力的概念9-10
  • 1.1.2 家庭暴力的危害10-12
  • 1.2 家庭暴力在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12-13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12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13-14
  • 1.3.1 研究目的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2 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及受害者的救济难题14-16
  • 2.1 我国现行反家庭暴力立法的缺陷14-15
  • 2.1.1 家庭暴力的界定过于狭窄14
  • 2.1.2 立法分散14
  • 2.1.3 违法责任不明确14-15
  • 2.2 家庭暴力受害者所面临的救济难题15-16
  • 2.2.1 维权难15
  • 2.2.2 举证难15
  • 2.2.3 起诉难15-16
  • 3 完善以人身保护令为主的诉前维权制度16-21
  • 3.1 以预防为主的诉前维权制度的重要性16-17
  • 3.2 域外立法中的诉前维权制度17-18
  • 3.2.1 斯里兰卡民事立法中的保护令制度17
  • 3.2.2 柬埔寨民事立法中分阶段的保护令制度17-18
  • 3.3 设置可独立申请的保护令作为维权手段18-21
  • 3.3.1 我国民事立法中对于保护令的规定及缺陷19
  • 3.3.2 对于独立的人身保护令的司法探索及可行性19-20
  • 3.3.3 对于我国人身保护裁定制度的完善20-21
  • 4 确立以保护受害者为原则的举证制度21-25
  • 4.1 现行举证制度无法满足家庭暴力案件的需要21
  • 4.2 斯里兰卡司法中的举证制度创新21-22
  • 4.3 合理设计以保护受害者为原则的证据制度22-25
  • 4.3.1 间接证据采信制度22-23
  • 4.3.2 表见证据原则制度23
  • 4.3.3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23-25
  • 5 设置以公益诉讼为补充的诉讼制度25-30
  • 5.1 家庭暴力受害者在起诉制度中的困境25
  • 5.2 增加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有效补充25-27
  • 5.2.1 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25-26
  • 5.2.2 公益诉讼在我国立法中的有益探索26-27
  • 5.3 对于公益诉讼适格主体的探讨27-30
  • 5.3.1 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28-29
  • 5.3.2 妇联等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29-30
  • 6 结语30-31
  • 致谢31-32
  • 参考文献32-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诗权;中英维护妇女权益、防止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刘淑媛;关于家庭暴力的若干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会诊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4 刘梦;什么是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5 李玫瑾;家庭暴力,绝非孤立的社会现象[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6 李玫瑾;家庭暴力不再是私事[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7 张荣丽;关于家庭暴力的几点法律思考[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8 荣维毅;消灭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3期

9 段京连;禁止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00年17期

10 陈小力;面对家庭暴力——谁能保护女性[J];乡镇论坛;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当代中国家庭暴力探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江文庆;杜亚松;;家庭暴力环境:儿童虐待的形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飞;;浅析家庭暴力[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4 黄克界;;论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符琼芬;孙雨寒;;家庭暴力案件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庞明慧;;《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内容分析[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9 王歌雅;;家庭暴力的背景因素与惩处机制[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秀慧;;家庭暴力对受害女性的影响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家庭暴力轻的也应法治[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张俊凤;用法规制止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0年

3 记者席淑君 通讯员张军萍;青岛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杨涛;家庭暴力与职务高低无关[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翠燕;遭遇家庭暴力就勇敢地站出来[N];赤峰日报;2005年

6 薇薇安 辛文;家庭暴力不容忽视[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孟群华 潘华虹;为何产生家庭暴力 半数公众不知内因[N];中国人口报;2003年

8 周华 邓苏勇;我国开始重视家庭暴力防治[N];中国审计报;2002年

9 福联;应明确规定制止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10 陈本建;在生活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非法律方式解决家庭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杨肖光;家庭暴力干预政策过程分析及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于涓;女性视角下的夫妻间权利义务平衡[D];武汉大学;2012年

6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雅蓉;论家庭暴力行为及其法律规制[D];山西大学;2007年

2 黄迎;上海孕产妇家庭暴力现状及服务机构应对能力的现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莫良丰;民事保护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事前法律救济[D];湘潭大学;2008年

4 邓刚健;和谐社会背景下反家庭暴力的法理思考[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管霜梅;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洁;试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庆鹏;论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都正伟;家庭暴力及其防治对策[D];南昌大学;2008年

9 管燕燕;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朱琦辉;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66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866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e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