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07:04

  本文关键词: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间借贷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借贷在充分弥补正规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配给不足的同时,也滋生了两个突出的问题,首先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不清,孙大午案、吴英案在国内引起广泛争论即为典型;其次,尽管我国对于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不得超过银行贷款利率4倍的上限规定已经成为常识,民间借贷利息水平高企的现象在我国多地仍然广泛存在着,如温州、鄂尔多斯、哈尔滨等地区,使得借款人无法承受,最终出现资金链断裂和民间借贷崩盘的现象。 笔者以为,对民间借贷法律规制进行研究,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融资渠道作用并遏制其发展中存在的负面问题的前提是准确的界定民间借贷的内涵,清楚的区分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往往与民间借贷中的一个借款人对多个出借人的情形产生混淆,本文笔者试图在对民间借贷人缘和地缘的特殊信用基础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探寻作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客观要件的“社会公众”、“社会不特定对象”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司法判定尽绵薄之力。 利息是产业资本家向货币资本家支付的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与产业资本家的留存利润共同构成借贷资本所创造的利润总额,是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分割利润或剩余价值时竞争的结果,它最终取决于借贷资本创造的利润以及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在利润分割中的竞争。利润与竞争决定了利息的市场属性。民间借贷利息是利息理论在民间借贷市场的现实反映,市场性是民间借贷利息的本质属性,也是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利息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本身不存在褒贬,遵循利息定价的市场规律则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违背利息的市场属性,,人为地设定利息水平的统一标准,必然导致利息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本身所代表的市场因素,如资本利润水平、资本供求状况等,不利于利息通过市场化运作发挥其引导货币资本流向进而实现优化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本文笔者突出对民间借贷利息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民间借贷利息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民间借贷市场突出的地域性特征,从经济学和法理学角度揭示我国民间借贷利息4倍上限规定的不足之处,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民间借贷利息法律规制的制度优势,提出个人对民间借贷利息法律规制的不成熟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利息上限 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28;D923;F83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导论9-13
  • 一、 引论9
  • 二、 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研究的文献综述9-13
  • 第一章 民间借贷利息概述13-25
  • 第一节 民间借贷概念界定13-17
  • 一、 民间借贷的涵义13-14
  • 二、 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14-17
  • 第二节 民间借贷利息17-25
  • 一、 马克思的利息基本原理17-18
  • 二、 民间借贷利息的性质18
  • 三、 民间借贷利息的形成机制分析18-25
  • 第二章 我国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的基本情况25-36
  • 第一节 我国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的历史沿革25-27
  • 第二节 我国民间借贷利息现状及现行利息上限法律规制评析27-36
  • 一、 目前我国民间借贷的特点27-31
  • 二、 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评价31-36
  • 第三章 其他国家或地区民间借贷利息法律规制模式36-40
  • 第一节 南非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规制模式36-37
  • 第二节 美国关于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NDTL)的法律规制模式37-38
  • 第三节 其他国家或地区民间借贷利息法律规制38-40
  • 第四章 我国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的完善40-43
  • 第一节 区别生活消费型借贷与生产经营投资型借贷40-41
  • 第二节 将“不得超过”、“不得违反”改为“应当参照”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7-4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永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法律规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270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