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0 18:22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机构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运营机构和金融业通过互联网科技手段和即时通信技术进行支付、投融资、资金归集和综合用户服务的创新型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前行,创新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力度,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冲击,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其他存款业务为代表的负债业务,面向企业和客户的贷款业务以及银行用户数据库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论文以互联网金融为背景,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和发展模型,解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其实是一种信息化金融发展模式,使用搜集与整理的数据对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并结合数据分析它们分别对商业银行业务造成的影响,使用辩证分析法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商业银行自身优势分别进行论述,提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与其共生发展,并从商业银行的用户和银行自身角度总结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的转型策略是以客户为本,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资产业务的转型策略为创...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纳法
        1.4.2 辩证分析法
        1.4.3 比较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诠释和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2.1.1 互联网金融简述
        2.1.2 互联网金融运营理论
    2.2 金融信息化发展理论
        2.2.1 诺兰模型
        2.2.2 米歇模型
        2.2.3 总结
    2.3 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方式
        2.3.1 P2P网贷
        2.3.2 大数据计算
        2.3.3 金融机构信息化
        2.3.4 第三方支付
        2.3.5 众筹
        2.3.6 互联网金融门户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3.1.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3.1.2 网络理财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3.2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3.2.1 P2P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3.2.2 众筹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3.3 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管控机制的影响
    3.4 金融机构信息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3.5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各自优势的融合与共生发展
    4.1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4.1.1 法律风险
        4.1.2 信用风险
        4.1.3 运营风险
        4.1.4 技术风险
    4.2 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4.2.1 大环境优势
        4.2.2 营运优势
        4.2.3 技术优势
        4.2.4 风险控制优势
    4.3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共生发展
        4.3.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促进
        4.3.2 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促进
第5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转型的策略
    5.1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转型策略
        5.1.1 改变服务理念,以客户为本
        5.1.2 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增强用户体验
        5.1.3 优化移动支付业务,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5.2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转型策略
        5.2.1 打造适合更多消费者的金融产品
        5.2.2 创立自主的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模式
        5.2.3 优化商业银行贷款流程
    5.3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信息资源的转型策略
    5.4 完善商业银行风控机制
        5.4.1 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
        5.4.2 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信用评级机制
        5.4.3 逐步完善风险管控的方法
    5.5 研究结论
    5.6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13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813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1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