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
本文关键词:浅谈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案件 争议的处理 仲裁前置原则 集体劳动争议 当事人 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关系 《劳动法》 劳动合同 裁审分离
【摘要】:
【关键词】: 劳动争议案件 争议的处理 仲裁前置原则 集体劳动争议 当事人 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关系 《劳动法》 劳动合同 裁审分离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遵循的是仲裁前置原则,即劳动关系双方发生劳动争议后,在没有经过劳动仲裁的情况下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可否认,,这种处理模式在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关职能,减轻人民法院工作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跃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及对案件的处理[J];东岳论丛;1997年02期
2 张茹先,徐建丽;劳动争议案件司法疑难问题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张玲;建筑施工企业劳动争议的特点及解决途径[J];兵团工运;2002年05期
4 靳学筠;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的反思和重构[J];法律适用;1999年03期
5 郭文政;浅议劳动争议案件的反诉(反申诉)[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吴章彬;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北法学;1999年06期
7 周贤奇;以十五大报告为指导 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J];人民司法;1998年01期
8 罗林;对企业低聘职工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分析与思考[J];人民司法;1998年03期
9 陈建民,孙丽;完善劳动争议案件 仲裁前置程序的建议[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10 李莹 ,吴强;对一起追索劳动报酬案件的法律思考[J];中国劳动;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章群;邓君韬;;区域合作下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3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管唯;黄富银;汤涛;吴家声;汪建君;;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精神病鉴定156例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潘旦;;金融危机背景下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林磊;;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缺陷分析与重构[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地区比较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孙智俊;;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于伟;;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相关问题[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讷建宏;;职工跳槽引发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鲍冬和 通讯员 钱军 周海霞;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应“保护弱者”[N];工人日报;2005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怀;劳动争议增多令人关注[N];工人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4 本报通讯员 沈宇 本报记者 顾雯;化解劳动争议,雨花台区新招迭出[N];南京日报;2008年
5 记者 俞艳婷 通讯员 吴军;劳动争议最快的当天就能解决[N];嘉兴日报;2009年
6 白永亮;劳动争议的法院管辖地如何确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7 记者 丛民 通讯员 王东 葛红普;济南乡镇将全部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N];工人日报;2009年
8 潘志明 陈娴静;吴江联合社会组织成功调结劳动争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记者 顾雯 实习生 杨志;6种劳动争议 街道便可调解[N];南京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书林 通讯员 杜琼;乌鲁木齐中院妥处劳动争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姚世华;在深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朱剑宇;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鹏;论举证责任分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如翔;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聂正康;我国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和处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宋军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7 杨超;劳动争议纠纷处理制度完善[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华武;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9 初征;吉林中央储备粮企业劳动争议的内部预防与处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丽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5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10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