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用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双倍给付工资规则
本文关键词:如何适用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双倍给付工资规则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合同立法 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 劳动者 书面形式 双倍工资 规则 诚信原则 当事人
【摘要】:正为了强化书面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因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请求双倍支付工资作为一种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了强化书面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仃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因未仃立书面劳动合同请求双倍支付工资作为一种新的劳动争议类型在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巧萍;;我国劳动合同立法若干问题[J];新理财;2006年06期
2 郭振清;;劳动合同立法备受关注的积极意义[J];当代贵州;2006年09期
3 ;关于劳动合同期[J];中国劳动;2006年05期
4 ;倾听百姓的声音——关于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的情况(二)[J];中国人大;2006年08期
5 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6 李大庆;;劳动合同立法热点探析[J];职业时空;2005年24期
7 姚绍汉;;规范事实劳动关系的设想[J];经营与管理;2006年05期
8 发摘;;劳动合同立法:百姓关注哪些问题?[J];就业与保障;2006年05期
9 李卫东;;完善劳动合同法规 稳定劳动关系[J];理论建设;2006年01期
10 周斌;程宏伟;;权益保护的合理平衡与劳动合同立法——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几点看法与建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立法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姚彬;黄良军;;完善劳动合同立法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王健;;企业要发挥劳动关系主体的作用[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诗达;;完善劳动(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韩卫军;;劳动争议诉讼的受理和立案要求[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宋新潮;;论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任泳慧;;论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意义及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陆敬波;;劳动合同后附随义务之探析[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10 陈诗达;;收入分配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中忠 秦美从 赵雪飞;不要误读劳动合同立法的倾斜性保护[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公晓红;劳动合同怎成职工心头之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陆占奇 张弛(实习;劳动者:你心目中的劳动合同有多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4 文综;劳动合同立法需提速[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陆占奇;劳动合同立法焦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6 记者 陆占奇;劳动合同立法应恰当反映动态劳动关系现实[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7 记者 王娇萍 赵福中;劳动合同立法“提速”呼声高[N];工人日报;2006年
8 张安顺;劳动合同立法应向劳动者倾斜[N];工人日报;2006年
9 潘庆瑜;劳动权呼唤劳动合同立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高云;点评地方法规亮点 建言劳动合同立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2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郭东杰;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卢驰文;中国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占军;劳动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常剑平;解雇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松珍;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肖飞;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张晓敏;我国人才派遣制度的探索[D];山东大学;2007年
6 沈艳慧;劳动合同变更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陈明明;劳动合同标准化及其法律控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策(Chinese Leonardo);中意劳动合同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韩丽;认定劳动关系的法定标准[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袁兴国;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测评的差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95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195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