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探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探析
【摘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对劳动者权利救济的途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的出台,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笔者在分析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建议,以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政法学院;
【分类号】:D922.52
【正文快照】: 前言: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本和技术是市场的三大基本要素,因而,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法律也就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法律制度。近年来,我国劳动法的发展日渐成熟,劳动法律体系日益完备,但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仍有不尽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协商流于形式、调解效用不高、仲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云;;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行政法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冯彦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法学的理论贡献[J];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3 杨岚;;试析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进步与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4 朱建;;浅议劳动法的调整方法[J];法制与社会;2010年24期
5 杨芳霞;;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机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33期
6 舒放;;劳动争议处理之我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张莉;;劳务派遣法律关系及立法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韦嘉燕;乐永兴;;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劳动权的宪法保护[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蒋万庚;;论劳动法基本原则体系的统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文;;日韩工会发展比较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原;经济转型期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肖蓓;企业并购中劳动者劳动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增莹;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王艳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3 许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裁审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芳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陈珑;营业转让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静;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7 姜莉;菲律宾海员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房文舒;妇女劳动权的法律保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赖力静;论劳动力派遣下工会职能的制度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亢永超;美国船员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汪建成,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J];法学评论;2001年04期
3 汪君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中国劳动;2001年11期
4 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实行两裁终决[J];中国劳动;2001年12期
5 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6 李勇;关于调整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建议[J];中国劳动;2003年01期
7 黄燕东;杨宜勇;;美、德、日集体谈判制度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江峰;;浅析网银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2 盛启发;王锋;曲云彪;;工伤保险待遇能否继承[J];中国劳动;2011年07期
3 廖柏明;;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思考与建议[J];法学杂志;2011年06期
4 寇晓燕;;我国现行仲裁制度存在问题之检视及重构——以程序主体性理念为指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刘焱白;;从实体到程序:劳动者实体权利的程序救济[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6 赵宁;;论公证债权文书在诉讼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05期
7 石现明;;略论我国仲裁员和仲裁机构民事责任制度的构建[J];理论与改革;2011年04期
8 赵星;宋珊;;在海洋知识产权诉讼中引入仲裁的探讨——以完善被侵权人保护和救济为视角[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9 燕艳;;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完善之路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国成;;广东省建立健全裁审衔接工作机制[J];中国劳动;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翼;;浅议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与创新[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冷绪光;;WTO对我国民事诉讼的影响与对策[A];2002年度全省法院应对入世工作研讨会获奖论文专辑[C];2002年
3 谭泽先;袁文毅;;从一起案例谈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建立健全[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4 黄荣芳;刘燕;;护士应对诉讼举证责任倒置之对策[A];全国护理行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杨如文;;骺板损害引发诉讼的思考[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6 杨恩乾;;论国际商事仲裁中平行程序的限制与调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刘亮;;论CAS北京常设分院的设立[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刘卫国;;也论“确认仲裁”[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冯磊;;推进商业保险仲裁机制的困境与对策[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船舶碰撞[A];船舶碰撞与应急处置[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春梅;期盼调解法早日出台[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胡顺涛 实习生 廖晓兰;内陆首个国际贸易仲裁机构落户重庆[N];重庆日报;2009年
3 柳开方;“一个理念”催生“二三四七十”调解法[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4 于立辉;东胜区法院“调解八法”促和谐[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余黎明;正阳县法院:“六字调解法”实现司法为民[N];驻马店日报;2009年
6 陶险峰 周龙;“五步调解法”取得100%成功率[N];江阴日报;2010年
7 记者 罗妮;“魏氏调解法”打造平安藤县[N];法治快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田桂营 代斌;“五心调解法”化解夫妻仇恨[N];法治快报;2010年
9 记者 陈丽平;人民调解法草案较成熟[N];法制日报;2010年
10 余慧 本报记者 邓秀英;“双三调解法” 奏响山乡和谐曲[N];乐山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袁忠民;我国仲裁机构演变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吴华;行政诉讼类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高楠;宋代民间财产纠纷与诉讼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赵天红;商业秘密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孙加瑞;公司股东权诉讼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萍;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模式[D];苏州大学;2006年
2 张雅芳;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阙壮幸;诉讼外纷争解决制度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田志伟;诉讼回避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李琳;论中国陪审制度[D];湘潭大学;2007年
7 胡华峰;试论申请强制执行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李颍林;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中人权保障若干问题初探[D];四川大学;2006年
9 朱琴华;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董红斌;破产撤销权诉讼若干问题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40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240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