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正规经济部门家庭工人的法律定位及保护
本文选题:非正规经济部门 切入点:家庭工人 出处:《法商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即非正规经济部门家庭工人,其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以及劳动基准皆未进入法律规制的视野。给予家庭工人什么样的法律保护,取决于其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主体定位。劳动关系是劳动法适用的基点,但现行通用的"从属性"路径无法启动对家庭工人的劳动法保护。从各国拓展劳动法适用范围的趋势来看,我们应当反思劳动法的立法理念,将家庭工人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但并非完全适用劳动法保护,而是进行特别立法予以保护。
[Abstract]:The shift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since 2008 and the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labor supply have created a new group of worker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The conditions of labor safety and health and the standard of labor are not in the view of legal regulation. What kind of legal protection is given to domestic workers depends on their main position in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The labor relationship is the basic poi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bor law. However, the current "subordinate" approach cannot start the labor law protection for domestic workers. From the trend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labor law in various countries, we should reflect on the legislative concept of labor law and bring family workers into the scope of labor law protection. But not the full application of labor law protection, but special legislation to protect.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J];比较法研究;2009年06期
2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3 曹燕;;“劳动者”的法律重释:境况、身份与权利[J];法学家;2013年02期
4 周长征;;劳动法中的人——兼论“劳动者”原型的选择对劳动立法实施的影响[J];现代法学;2012年01期
5 黎建飞;;从雇佣契约到劳动契约的法理和制度变迁[J];中国法学;2012年03期
6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B.Hammer,徐月虎;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06期
7 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201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钟小珍 刘科;[N];中国妇女报;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学;;安徽省就业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张心淼;赵黎明;;现阶段就业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特征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辛洪波;;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现状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张秀兰;徐月宾;方黎明;;改革开放30年:在应急中建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王汝志;;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03期
6 徐晓刚;失业的出路与公共政策的选择[J];长白学刊;2002年04期
7 顾辉;;民生财政导向下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研究[J];长白学刊;2012年04期
8 曹燕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形成机制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9期
9 刘艳娇;;城市化与非正规就业[J];财经界;2010年04期
10 周冰;郭凌晨;;论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J];财经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超群;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劳动力竞争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4 张少辉;山东高职教育发展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李斌峰;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李亚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7 刘晓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上广;大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大晴;;农民平等就业权在《就业促进法》中的缺陷与完善[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2 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J];比较法研究;2009年06期
3 李雪平;国际人权法上的迁徙自由和移徙工人的权利保护——以中国农民工为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5 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6 黎建飞;;“派遣劳动”应当缓行[J];法学家;2005年05期
7 郑少华;法人运动与第二次法律革命[J];法学;2001年06期
8 董保华;;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J];法学;2007年01期
9 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J];管理世界;2000年01期
10 董保华,郑少华;社会法——对第三法域的探索[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建文;;汕头市部署贯彻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实施意见[J];创业者;2001年02期
2 秦友良;;劳动关系中的“重婚”现象与对策[J];创业者;2001年01期
3 泰劳仲;;当前劳动关系及其争议处理[J];山东劳动保障;2001年Z1期
4 宋殿鹏;;浅谈《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J];劳动世界;2001年10期
5 张钦成,温希忠;劳动关系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谢柳生;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协调发展[J];学术论坛;2002年03期
7 童兆颖;;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格局新特点[J];工友;2002年05期
8 石美遐;;我国“入世”后的劳动关系走向[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9 肖振邦;;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10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内涵与性质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安顺;均衡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福生 通讯员 陈静;地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葛筠 储北平 韩冬明;潜山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安庆日报;2007年
4 王亚南;以劳动关系和谐促企业经济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5 张亚男 马泾洋;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司志通 孙文平 李晓君 记者 建勇;我市举行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授牌仪式[N];承德日报;2007年
7 李蕾;上海首次发布劳动关系和谐指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杨海军 通讯员 骆天荣 韩金岭;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交流会召开[N];昌吉日报;2007年
9 寿爱华;浅谈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N];中国建材报;2007年
10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雪;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赵莹;论隐蔽劳动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欧阳杰;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洪丽;转型期我国政府的劳动关系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符以昕;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颖;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唐宏伟;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郑丽娜;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瑞莉;论非典型劳动关系[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9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68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