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过劳死:拷问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发布时间:2018-04-28 10:52

  本文选题:过劳死 + 社会保障 ; 参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11期


【摘要】:过劳死的特征是在岗死亡、英年早逝、男多女少、白领为主、亚健康前兆、猝死为主。过劳死的原因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应对措施医疗社会保障和劳动制度,应当从消极性治疗为主的模式转变为积极性预防为主的模式、从主要保护体力劳动的模式调整为既保护体力劳动也保护脑力劳动的模式。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work death are death in the post, premature death, male more than female, white-collar, sub-health omen, sudden death. The causes of overwork ar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increasing social pressure and imperfect medic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measures of medical social security and labor system should be changed from the mode of passive therapy to the mode of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the mode of main protection of physical labor to the mode of protecting both manual and mental work.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分类号】:F842.6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艳;史军;;社会正义是对健康的最好保障[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晓娥;;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思考[J];才智;2008年07期

2 戴长征;乔旋;;人才安全问题与中国人才安全战略的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3 胡晓鹏;;“山寨文化”生存边界及其对自主开发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林喜庆;;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5 石彤;李洁;;高等教育过程中性别差异的国际研究——兼论对中国女性高层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1期

6 冯晓莲;陈德强;;组织需求与个人能力匹配问题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石培华;冯凌;;实施国民休闲战略的宏观背景与战略意义[J];旅游论坛;2010年02期

8 吴丹;;广西高层次人才区域流动现状及特点[J];经营管理者;2011年10期

9 李炜;;关于高层次人才问题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凌云;;论我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J];企业导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其贵;;创新评价机制,开发农村实用人才[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陈全明;陈芳;程贤文;;区域人才合作、自主创新与中部崛起[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亚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才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肖起清;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房国忠;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常玉;基于DEA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投入产出评价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2 苑甜;内蒙古自治区人才竞争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柒文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丹;西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喻霞;县级政府行政人才选拔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张石彦;集群创新视角下的云南生物产业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燕;地方政府人才政策评价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王周华;皖江城市带人才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向春丽;重庆市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孙雅平;民营企业家能力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心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过劳死”面面观[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年04期

2 ;警惕“过劳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年03期

3 毛飞;;“过劳死”难道仅仅是一种富贵病?[J];创业者;2006年07期

4 王秀云;;“过劳死”现象及其防范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05期

5 陆富民;;“过劳死”实质就是“病死”[J];家庭医学;2006年10期

6 任平;;“过劳死”的15大信号[J];祝您健康;2010年12期

7 胡喜盈;;过劳死再响警钟[J];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06期

8 董守聪;;警惕“过劳死”[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年04期

9 黄瑛;;“过劳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J];健康大视野;2007年10期

10 魏丽;;过劳死:隐形职业杀手[J];团结;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沂江;刘德军;;试论完善贵州省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朱德云;石钟毓;冯玉梅;邱敏;宫锡强;李珊;;山东社会保障制度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3 于景辉;;从矛盾到和谐: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博弈[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吕学静;李静;;借鉴世界城市经验 发展完善北京的社会保障制度[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政府的责任诉求[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夏胜海;郑送平;李强锋;;过劳死[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王家宝;孙雪元;;关于“沈本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社会保障问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李智勇;;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模式初探[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张弘;;日本生活保护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耿殿铭;;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建设发展的研究[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清林;“过劳死”迫近普通人[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南方;专家共识:“过劳死”应算“工伤”[N];江苏经济报;2006年

3 王金贵;法律在“过劳死”面前不能沉默[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吴江;“过劳死”背后的制度因素[N];常州日报;2006年

5 王娇萍;加大维权力度 遏制过劳死蔓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康劲;日本立法干预“过劳死”[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张 靖;“过劳死”蔓延 社保法规遭遇挑战[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王金贵;规制“过劳死”不应局限死后补偿[N];检察日报;2006年

9 陆富民;“过劳死”就是“病死”[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过劳死:社会转型期隐形杀手,就在你我身边[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姜丽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庄志杰;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威;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政治价值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孟曙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刘志英;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李平;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从公正视角论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邬岩;我国农村赡养纠纷的社会保障制度回应[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芳华;超越“福利国家”[D];厦门大学;2001年

4 安福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3年

5 彭润金;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陈帆;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正[D];新疆大学;2003年

7 饶雪松;对下岗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8 于先波;开征社会保障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芮s,

本文编号:1814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814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