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美国与德国劳动法律体系概述与比较

发布时间:2018-05-20 01:11

  本文选题:劳动法 + 法律体系 ; 参考:《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摘要】:美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十分健全,而且经过长期的修改和完善,不仅领域广泛,法律条文明确,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德国的劳动法律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条款繁杂,不够系统,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却颇具特色。本文介绍了两个国家劳动法律体系的概况,包括法律渊源、具体内容以及劳动法律机构等,并对二者进行了简单对比。
[Abstract]:The labor law system in America is very sound and has been revised and perfected for a long time. It not only has a wide range of fields, clear legal provisions, but also has a strong operability. German labor law has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 terms are complicated and not systematic, but some of the contents are quite distinctiv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labor law system, including the legal origin, specific content and labor legal institutions, and makes a simpl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荣芳;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2 陈玉萍;国外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J];中国劳动;2005年02期

3 刘冬京,黄教珍;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之程序保障[J];求索;2004年12期

4 洪浩;新时期劳动争议的特点及其解决机制的重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杨慧;;论消费争议解决途径的障碍及疏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刘艳芳;;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黄彬;胡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国家法与苗族习惯法冲突解决机制透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6 张居盛;彭泽虎;;新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7 张居盛;许晓琼;;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8 杨成;邵毅超;;美国ADR对我国农村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胡勇;;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10 陆在春;;我国教育仲裁制度的重构与完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谢桦;;论中国医疗纠纷ADR解决机制的建构[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4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陈培杰;;论民间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6 陈琨;;由安然事件探讨公司领导人道德危机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田孟华;;创建学习型法院与提高法院审判质效——基于我国法院党建工作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8 肖辉;孙文胜;;论人民调解制度与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以新农村建设为视角[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10 李广辉;;司法管辖权与仲裁管辖权冲突之解决[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潘华志;权利冲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龙帝(Mr.Vitoonthep Nawadejo);劳动规章制度立法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芳;我国经济性裁员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孟兆芳;以人为本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原;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黄学军;罢工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明祥;从挪威调解官制度看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汪君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中国劳动;2001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莉;;在新形势下对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06期

2 史探径;; 第六讲 劳动法[J];经济管理;1986年03期

3 刘杰锋;刘大权;;回顾与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出台侧记[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4年09期

4 黄蕾;;论我国劳动者人权的法律保障[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刘继臣;建立健全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体系[J];中国工运;1999年12期

6 祝传孝;;非公有制企业如何用好《劳动法》[J];企业家天地;2002年07期

7 ;“2007年度十大劳动维权案件”评选揭晓[J];职业;2008年07期

8 汤涌;;法律盲区下的弱势群体[J];新世纪周刊;2007年21期

9 廖泉文;邱雯;;中美人力资源法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02期

10 胡连松;;学习宣传贯彻劳动法律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J];江淮法治;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园;;完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唐元;;国企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主要做法、问题和建议[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3 彭伟中;;商业秘密及其在劳动关系领域的保护[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4 叶青华;叶坤;付清林;;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市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祖平;;劳动关系领域的政府定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6 陈诗达;;2006浙江就业报告——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9 赵林中;;浅议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年

10 陈诗达;;导论:和谐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胡连松;学习宣传贯彻劳动法律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N];安徽日报;2008年

2 刘志明 记者  闫雪峰;香坊命名25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黑龙江日报;2007年

3 陆占奇;立法规范是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4 张亚男 马泾洋;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5 通讯员 郑海涛;顺义设立劳动关系预警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N];北京日报;2007年

6 崔伟华 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厘清两个问题[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邓强 宝珠;我市部分企业获省市表彰[N];连云港日报;2007年

8 田享华;劳动关系大热新法次第“亮相”[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倪合才邋万全法 张道晶;莱西首家劳动关系管理委员会运行良好[N];青岛日报;2007年

10 珠海市总工会 余日旭;营造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科学发展[N];珠海特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田巍;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5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张浩;法律体系的自治性[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东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高杰;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秋福;论行政权介入劳动关系的界限及方式[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柯四海;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徐立新;论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益保护[D];郑州大学;2004年

4 解立峰;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郑慧琴;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法制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黄春伟;基于契约分析的劳动关系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闫明超;社会性规制框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8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王言斌;劳动争议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钱斐;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912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912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