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易受伤害性”及其法律规制——以家政工人为考察对象
本文选题:非正规就业 + 家政服务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8期
【摘要】:非正规就业工人具有明显的"易受伤害性"特征。以家政工人为典型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易受伤害性"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劳动力主体构成上以"女性"为主、劳动力资源配置构成"移民型"、"主从"社会关系、人际网构成"孤岛"性、就业结构的"非正规性、权利保障体系中的"劳动法外结构特征。这六方面是非正规就业者处于整个社会弱势底层的必然原因。法律对非正规就业者权益保护的制度性滞后,将以家政工人为典型的非正规就业者排除在劳动法律之外,维持并强化了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弱势"特性。因此,将非正规就业者纳入劳动法律制度体系中保护是改变该类人群权利现状和从非正规性向正规性转换的法律路径。
[Abstract]:Informal workers have obvious "vulne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ility" of informal employment workers, which are typical of domestic worker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six aspects, that is, the main body of labor force is "female".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constitutes "immigrant type", "principal and subordinate" social relationship, "isolated island"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informality"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structure of labor law" in the system of right guarantee. These six aspects are the inevitable reason why informal workers ar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disadvantage. The legal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informal workers lags behind, and the informal workers, who are typical of domestic workers, are excluded from the labor laws, thus main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wea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l employment groups.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informal workers into the labor legal system is the legal path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ights of this kind of people and to transform from informal to formal.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第47批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00471133)
【分类号】: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建新;周大鸣;;保姆的群体特征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散工典型个案研究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3期
2 吴晓娟;温州家政服务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乐;;北京市“保姆荒”现状调研[J];消费导刊;2009年12期
2 胡大武;;理念与选择:劳动法如何照耀家政工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赵路国;朱红缨;孙凌寒;;杭州市家政服务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05期
4 李军峰;;我国家政服务业的正规化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姚静圆;长沙市农民工家政服务员城市归属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叶红;战后日本中小学家政教育课程发展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09年
3 郭庆栋;家政服务员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方伟;保姆人身权利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京燕;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年02期
2 周小燕;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J];社科纵横;2005年01期
3 ;保姆偷窃,家政服务部能否免责?[J];山西老年;2005年04期
4 范玲;愿家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J];中国民政;1998年11期
5 毕鉴颢;家政服务渐成求职热门[J];现代技能开发;1999年09期
6 朱鹰;家政服务市场有多大[J];社区;2002年24期
7 孙丽欣 ,穆红莉;发展家政服务缓解就业压力[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07期
8 张桂香;非正规就业问题初探[J];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刘秀英 ,弓立新;主持人语[J];少年儿童研究;2005年09期
10 周文建 ,臧杰斌;社区服务与家政服务[J];社区;200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韩伯仁;徐月虎;;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陈耀能;梁自勉;高峰;雷宇绯;邓凤婷;钟玉玲;;佛山市家政从业人员卫生状况调查研究[A];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卫生:机遇 挑战与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世界公共卫生联盟第一届西太区公共卫生大会、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耀能;梁自勉;高峰;雷宇绯;邓凤婷;钟玉玲;;佛山市家政从业人员卫生状况调查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4 ;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好咨询课题——“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比较及上海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5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冯小茹;;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7 白艳莉;;论转型期我国就业模式的变迁与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的发展取向[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9 谢妍翰;;大城市“城中村”女性非正规就业[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席克琳;陈奔;;欧盟国家妇女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妇女就业率和社会地位的启示[A];欧盟与中国·福建: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白;非正规就业市场潜力大[N];鞍山日报 ;2009年
2 实习生 刘丹萍 记者 姜艳;未来3年我省非正规就业可创造岗位650万[N];河北日报;2009年
3 记者肖兰;促进非正规就业 破解“就业难”[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4 沈水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 任丽;家政派遣制:理顺家政服务行业各方关系的现实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5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6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7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8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9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10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苏萍;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非正规就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丁煜;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D];厦门大学;2006年
7 吴同;以法治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妍;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青;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绮;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金立乾;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贺歆;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4 绪东宇;关于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群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青;家政服务机构的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先芝;上海市家政服务人员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江娜;城镇非正规就业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陈卓;家政女工依法维权的经验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9 董菲;我国家政行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邹婷婷;中国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1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92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