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构造分析与改进构想
[Abstract]:The structural defects of China's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mechanism are that it ignores the preconditions of mediation organization neutrality, action ability, behavior motivation, trade union role arrangement and transaction costs, and its basic assumptions are unreliable. Referring to the successful pract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we can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labor and capital in enterprises, and allocate them to employers to explain, communicate their oblig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urden of proof. Tripartite mechanisms could be revamped and strengthened to establish mediation and guidance institutions at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and even national level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which many important conditions do not have, can choose the government to lead the mediation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cultivates and encourages the folk medi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personnel widespread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ressure and inducement mechanism of promoting compromise and reconciliation in labor dispute mediation, the author uses the public law liability of punitive damages and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restriction on the infringer, especially the management, in the labor disput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分类号】:D922.5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步雷;;论工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义务层级[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喜;潘军;;新时期我国产业行动及其法律规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刘文会;;鼓励劳动诉讼司法政策的反思[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3 李亮山;;《劳动合同法》实施下对劳动者权益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4 李贵卿;陈维政;;合作型劳动关系的理论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8年06期
5 吴忠民;;中国劳动政策问题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6 谭泓;;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本质属性的探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7 黑启明;;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社会伦理视角[J];道德与文明;2006年03期
8 吴忠民;;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分析[J];东岳论丛;2008年03期
9 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政策的发展[J];东岳论丛;2009年04期
10 张荣芳;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阳;;事实劳动关系研究综述[A];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论文集(中文部分)[C];2007年
2 杨俊青;卫斌;夏晓莎;; 山西非国有企业劳资关系问题调查研究报告[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3 吕景春;;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因素”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合作主义”的视角[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卿涛;杨丽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常凯;;从个别劳动关系到集体劳动关系——试论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特点及要求[A];2011年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杨正喜;珠三角以农民工为劳动者的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程启军;转型·冲突·化解:劳资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费之光;按劳分配制度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吕红;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雄;论平等就业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静薇;我国劳动规章制定程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松恩;雇主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安增莹;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曲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庞红新;论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权益的法律保障[D];湘潭大学;2009年
7 李华武;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周中瑞;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的不足及其完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沈石怡;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对事业单位劳务工群体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_,
本文编号:2393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39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