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非正规经济

发布时间:2019-06-15 01:06
【摘要】:今天,传统的"工人"和"农民"范畴已经不再适用于中国社会实际。同时,国家劳动法规已经和实际的劳动人民脱节,相当程度上已经变成只是维护少数特权蓝领工人以及白领公务员、事业人员和大中型企业职员的法规。"工人"、"农民"和"劳动法律"话语其实已经导致对中国社会实际的深层误解。本文论证了今天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既非传统意义的产业工人,也非传统意义的农民,而是半工半农、亦工亦农的农村户籍人员。他们大多处于劳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被认作为临时性的"劳务"人员,处于"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之中。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真正的中产阶级差别悬殊,两者几乎属于两个不同世界。今天,包含中产阶级的受到劳动法保护的正规经济只占总就业人员中的16.8%,而半工半农不受劳动法保护的非正规经济的劳动人民则占到83.2%,亟需我们去重新认识。
[Abstract]:Today, the traditional categories of "workers" and "farmers" are no longer applicable to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labor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been out of touch with the actual working people,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have becom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at only safeguard a small number of privileged blue-collar workers, as well as white-collar civil servants, public workers and employees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words of "workers", "farmers" and "labor laws" have actually led to deep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king people in China today are neither industrial workers in traditional sense nor peasants in traditional sense, but 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ersonnel who work part-time and half-peasants. Most of them are outside the scope of labor legal protection and are recognized as temporary "labor" personnel, "labor relations" rather than "labor relations".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real middle class, which belong to almost two different worlds. Today, the formal economy, which includes the middle class, is protected by labor law, which accounts for only 16.8% of the total employed, while the working people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where part-time farmers are not protected by labor law, account for 83.2%.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学强;;新民主主义政权劳动保护立法的历史考察[J];沧桑;2010年02期

2 倪豪梅;;论延安时期党的工会工作方针[J];湖湘论坛;2012年02期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黄宗智;;中国被忽视的非正规经济:现实与理论[J];开放时代;2009年02期

5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1年05期

6 李干;;新《劳动法》实施后高校后勤劳动佣工的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12期

7 黄宗智;;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还是个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01期

8 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2002年06期

9 ;困境与出路——关于我国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J];社会学研究;1997年06期

10 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汪璇;;三十年来安徽职业阶层结构的变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马奔;试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共产党党员成分变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5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汪璇;顾晖;;当前贫富差距对城市市民的心态影响及治理对策——一项对合肥市民的实证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杨风寿;;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刘青春;;我国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周德海;;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的深度解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陈世永,王华斌;合肥市中间阶层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丹丹;;弥散的低度不平等——对我国性别分层状况的解读[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唐艳妹;;统筹城乡发展的哲学底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劲松;;论政府治理城市转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小平;柳林;;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能——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肖作鹏;王小琦;李凯;;非正规城市化与非正规商业空间形态及形成机制——以深圳市平山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9 汪波;;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经q,

本文编号:2499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499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9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