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
本文关键词: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1987年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恢复以来,我国在处理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时实行“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模式,当初为解决劳动纠纷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模式。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中劳动争议的数量不断上升,争议原因和争议内容越来越复杂。现行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新颁布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得失来说,重构新的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裁审关系的历史现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梳理、分析国内劳动争议裁审关系观点主要有单一机构处理模式论和仲裁、诉讼并存论。新法所规定的“一裁终局”制度,给予了劳动者诉权的特殊保障,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调解、仲裁、诉讼三者衔接不合理,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规范缺失等,当事人的救济权也受到了不当限制。从比较法的角度看,以个别争议与集体争议的分类为基础的英、法处理模式和以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的分类为基础的美、德处理模式对我国裁审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重构的核心内容是要建立“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处理模式,其理论基础在于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要扩大“一裁终局”的范围,由司法机构进行最终保障,并对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分别设计裁审关系。并设立专门的劳动审判庭来缓解目前劳动案件激增的现状,尝试为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完善在理论上铺路,促进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劳动争议 仲裁 诉讼 裁审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一裁两审不符合程序效益原则10
- 1.1.2 裁审并轨限制了当事人诉讼权10-11
- 1.1.3 裁审并轨不符合仲裁本质要求11
- 1.2 文献综述11-13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方法13-15
- 第2章 我劳动争议裁审关系历史考察15-25
- 2.1 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15-17
- 2.1.1 劳动争议概念15-16
- 2.1.2 劳动争议的基本分类16-17
- 2.2 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历史考察17-18
- 2.2.1 只裁不审17
- 2.2.2 裁审并存与审涵盖裁17
- 2.2.3 裁审并存与仲裁前置17-18
- 2.2.4 裁审皆无18
- 2.2.5 仲裁前置与有限的一裁终局18
- 2.3 国内劳动争议裁审关系观点梳理18-23
- 2.3.1 单一机构处理模式论19-20
- 2.3.2 仲裁和诉讼并存论20-23
- 2.4 启示23-25
- 2.4.1 不得裁审并轨23-24
- 2.4.2 劳动争议应分类处理24
- 2.4.3 裁审并存是必要的24
- 2.4.4 坚持司法最终解决原则24-25
- 第3章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评析25-29
- 3.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成功之处25-26
- 3.1.1 法定劳动争议裁决为终局裁决25
- 3.1.2 劳动者诉权的特殊保障25-26
- 3.1.3 用人单位的撤销权26
- 3.1.4 赋予双方当事人诉权26
- 3.2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缺陷26-29
- 3.2.1 调解和仲裁以及诉讼衔接不合理26-27
- 3.2.2 仲裁前置程序缺少法律和法理依据27
- 3.2.3 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规范缺失27
- 3.2.4 当事人救济权受到不当限制27-29
- 第4章 境外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考察29-33
- 4.1 境外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29-31
- 4.1.1 个别争议与集体争议关系模式29-30
- 4.1.2 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关系模式30-31
- 4.2 我国台湾地区裁审关系处理模式31
- 4.3 启示31-33
- 4.3.1 诉讼途径解决31
- 4.3.2 仲裁方式解决31-33
- 第5章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改革与完善33-40
- 5.1 设计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法理依据33-34
- 5.1.1 法的原则依据33
- 5.1.2 法的价值依据33-34
- 5.2 应建立裁审分离和各自终局①的双轨制34-37
- 5.2.1 裁审分离与各自终局的理论基础34-35
- 5.2.2 裁审分离与各自终局的现实基础35-36
- 5.2.3 扩大一裁终局范围36-37
- 5.3 权利与利益争议分别设计裁审关系37-38
- 5.3.1 关于权利争议(或个体争议)37-38
- 5.3.2 关于利益争议(或集体争议)38
- 5.4 设立专门的劳动审判庭38-40
- 5.4.1 设立专门的劳动审判庭的必要性38
- 5.4.2 审判组织的具体设置38-40
-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仲裁委员会简介[J];天津航海;2011年02期
2 刘焱白;;从实体到程序:劳动者实体权利的程序救济[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3 刘薇;;浅谈国际工程中DAB方式与其他争端解决方式的比较[J];青海电力;2011年02期
4 范燕薇;;国际体育仲裁之特殊性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杨芳;;关于完善我国商事仲裁司法监督体制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年12期
6 ;广州仲裁委员会东莞分会简介[J];仲裁研究;2011年02期
7 刘源;;我国劳动争议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8 谌宏伟;;论医疗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06期
9 孙瑛;;浅析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解决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10 马占军;;我国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构建研究[J];河北法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贵才;王冰;;利用和解转仲裁方式解决跨国三角债的案例评析[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雄麟;;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建议[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显清;龚和艳;;我省乡镇劳动关系协调组织的现状及发展方向[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4 上海市仲裁制度培训考察团;张成钧;颜建平;高俐真;孙敬沪;刘建德;沈荣;;法国的仲裁制度[A];1995年政府法制研究报告[C];1995年
5 冯磊;;推进商业保险仲裁机制的困境与对策[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邓瑾;;论并入提单仲裁条款对提单持有人的效力[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屈凌;;论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的必要性[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王飞;戴擎宇;高梅国;龙腾;;基于PLX PCI9030和TMS320C6202 DSP的PCI总线接口设计[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9 康斌;;中小水电项目应用FIDIC条款进行合同管理的局限性探讨[A];湖北省中、小水电建设与管理专委会成立大会及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论文集[C];2004年
10 康斌;;中小水电项目应用FIDIC条款进行合同管理的局限性探讨[A];湖北省中小水电建设与管理专委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柱 通讯员 段小川;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亟待改革[N];工人日报;2005年
2 沁水县人社局;信访仲裁股创新仲裁方式 依法为民维权[N];太行日报;2011年
3 李秀清;浅谈用仲裁方式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问题[N];辽源日报;2009年
4 吕志强;金融纠纷解决不妨试一下仲裁方式[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5 北京市铭达律师事务所 何其刚;引入仲裁方式当思其弊[N];证券时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朱定;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亟待修改完善[N];湖南日报;2006年
7 徐庆余;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N];江苏经济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陆占奇;程序短长争论成为立法焦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9 王全兴 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和立法原则[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郑东亮 王文珍;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对策建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胡伟良;两岸仲裁法之修法建议[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聂华英;内地、台、港、澳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池漫郊;多方多合同仲裁的挑战与对策[D];厦门大学;2004年
5 薛西全;两岸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洛大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岳增鹏;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缺陷与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刘亚妮;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吴海涛;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顾雅兰;我国劳动争议处理问题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向云;重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法律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冯蓓;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模式选择[D];湖南大学;2005年
9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张新强;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8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