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试论工伤保险追偿权

发布时间:2017-04-19 22:20

  本文关键词:试论工伤保险追偿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伤事故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附属品,常给劳动者带来严重的人身损害和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于工伤事故的赔偿救济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工伤保险追偿权,是我国《社会保险法》新近规定的一项制度,在工伤保险的法制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工伤保险追偿权涵义、性质、法律效果等的分析,以期加深我们对于工伤保险追偿权的认识,并更好地厘定相关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另外,文章也考察了我国现有立法上尚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尝试性的完善建议。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着重介绍工伤赔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其中包括世界范围内工伤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以及我国工伤赔偿制度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对工伤保险追偿权进行较为深入的法律分析。从工伤保险追偿权的涵义入手,进而对工伤保险追偿权的性质进行详细论证,得出工伤保险追偿权的实质是代位求偿的结论。并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工伤保险追偿权与商业保险追偿权、债权转让、债权人代位权等相近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一步增强对工伤保险追偿权的认识。 第三章对工伤保险追偿权之法律效果展开详尽的论述。从工伤保险追偿权的产生前提,,到工伤保险追偿权的构成要件,行使条件和方式。通过梳理和辨析,笔者揭示了工伤保险追偿权在相关当事人之间所产生的效力及其设立的意义。 第四章对理论界长期以来关于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时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国际上通行的四种立法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最终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立法现状,提出了建立以工伤保险赔偿替代侵权损害赔偿并附带工伤保险追偿权的法律构想。 第五章着重对工伤保险追偿权的法律渊源进行了梳理、汇总,并有针对性地指出了现有立法的不足之处,并就完善工伤保险追偿权制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工伤追偿权 代位求偿权 附带追偿权的替代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引言15-17
  • 第一章 工伤赔偿制度的演变及发展17-23
  • 第一节 国外工伤赔偿制度的演变17-20
  • 一、 自己责任主义17-18
  • 二、 过错责任主义18
  • 三、 无过错责任主义18-19
  • 四、 雇主责任保险制度19-20
  • 五、 工伤保险制度20
  • 第二节 我国工伤赔偿制度的演变20-23
  • 第二章 工伤保险追偿权概说23-34
  • 第一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概念23-25
  • 一、 追偿权的界定23-25
  • 二、 工伤保险追偿权的界定25
  • 第二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性质25-26
  • 一、 工伤保险追偿权是请求权25-26
  • 二、 工伤保险追偿权是代位求偿权26
  • 第三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与相近概念之比较26-34
  • 一、 工伤保险追偿权与商业保险追偿权之比较26-28
  • 二、 工伤保险追偿权与债权让与之比较28-29
  • 三、 工伤保险追偿权与债权人代位权之比较29-31
  • 四、 工伤保险追偿权与清偿代位之比较31-34
  • 第三章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效力34-46
  • 第一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发生34-35
  • 一、 一般意义上的工伤34
  • 二、 第三人侵权情况下的工伤34-35
  • 第二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主体35-36
  • 第三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对象36-38
  • 一、 单位36-37
  • 二、 第三人37-38
  • 第四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行使条件38-41
  • 一、 工伤性质的认定38
  • 二、 不支付事实的确定38-40
  • 三、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已经履行了先行支付的义务40-41
  • 第五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行使方式41-42
  • 一、 对单位行使追偿权的方式41
  • 二、 对第三人行使追偿权的方式41-42
  • 第六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法律效果42-44
  • 一、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工伤责任主体间的法律效力42-43
  • 二、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工伤主体间的法律效力43
  • 三、 工伤主体与工伤责任主体间的法律效力43-44
  • 第七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作用44-46
  • 一、 使受害劳动者及其家属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44
  • 二、 向事故相关责任人员追责,起到制裁和预防作用44-45
  • 三、 更好地发挥基金的保障功能,合理使用和再分配45
  • 四、 禁止重复赔偿,体现公平正义45-46
  • 第四章 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之竞合46-57
  • 第一节 比较法上之观察46-51
  • 一、 选择模式46-48
  • 二、 替代模式48-49
  • 三、 补充模式49-50
  • 四、 兼得模式50-51
  • 第二节 我国应采之模式及其理由51-57
  • 第五章 我国工伤保险追偿权制度之完善57-68
  • 第一节 工伤保险追偿权之法律渊源57-60
  • 一、 法律57
  • 二、 行政法规57-59
  • 三、 部门规章59-60
  • 第二节 我国现行立法之不足及完善建议60-68
  • 一、 目前立法存在的不足60-63
  • 二、 完善建议63-68
  • 参考文献68-7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琳;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适用关系研究[J];法商研究;2003年03期

2 戴正才;汝东军;;用人单位工伤赔偿后追偿权问题刍议[J];法制与社会;2012年03期

3 钱伟兰;孟高飞;;试析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追偿权的行使[J];中国劳动;2011年08期

4 李满奎;;工伤保险体系中的“诉讼禁止条款”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04期

5 张新宝;;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J];中国法学;2007年02期

6 赖锦标;;浅议工伤保险基金对第三人的追偿权——兼评我国《社会保险法》第42条之规定[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杰尹;清偿代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工伤保险追偿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17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5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