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劳动监察权:法学解构与制度规范

发布时间:2017-04-20 18:02

  本文关键词:劳动监察权:法学解构与制度规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监察作为一项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劳动执法活动,在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劳工权益“底线控制”的国家责任。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着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有限的就业机会和资本流动寻求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工作条件和劳动者利益的“竞相逐底”。劳资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这亟待要求对劳动监察制度重新审视,即如何更为有效地保护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整体弱势的劳动者。 劳动监察是劳动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行政法视角的劳动监察研究,除了借鉴劳动法学的已有成果外,更要注重具有行政法学自身特点的研究内容。该视角研究的核心是劳动监察控制问题,劳动监察控制的核心则是劳动监察权。 对劳动监察权进行法学解构及制度规范,其研究的目标在于:通过解构劳动监察权,为国家履行保护劳动者权益义务提供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更好地指导劳动监察制度的法治化建设;深入探究影响劳动监察权功能发挥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使劳动监察真正成为人权保护和社会正义的重要保障,从而寻求实现劳资和谐的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这需要从下述环节展开探讨: 首先,确定劳动监察权的权力性质及其边界。劳动关系固有的从属性特征决定了劳动监察权的公法属性。劳动监察权是公权力介入调整特定劳动关系领域的行政执法权,依法介入和尊重契约是劳动行政执法机关行使劳动监察权的基本原则。公权介入到劳动关系领域的法律依据是以劳动基准为核心的强制性劳动法律规范,而非强制性的劳动法律规范则规范私权自治的空间。劳动监察权与劳动仲裁权、司法诉讼权存在各自的权力边界。确认劳动监察权存在的必要性及正当性,为完善劳动监察制度提供了权力界定的理论基础。 其次,厘清劳动监察权的功能定位及其发挥。这需要从劳动监察权的内在法律机理及演进逻辑着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发掘劳动监察权的功能,以及影响其功能发挥的因素。探究劳动监察权的功能定位取决于两个层面的分析:其一是透视劳动监察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二是揭示社会变迁与劳动监察的相互关系。劳动监察权功能的基本出发点及归宿应定位于维护劳工合法权益。是否实现劳资利益调控是劳动监察权功能发挥的内在价值判断。现实中,劳动监察权还统合了工会的维权功能以及劳资纠纷解决功能。厘清劳动监察权的功能定位和发挥,能够明确劳动监察权的价值目标与职能定位。 再者,剖析劳动监察权的法律运行及其规范。从劳动监察运行的价值取向、权力主体、权能的分解与配置,以及权力的制约与控制等方面对此论证,认为劳动监察权的法律运行及规范涉及到权力的控制、程序正义的实现、民主与公共协商的引入、利益相关者及被监管者的参与及其监督制衡问题。法治理论和治理理论为化解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对劳动监察权的法律运行及其规范的探讨,应围绕权力主体、权力运行路径、以及权力程序的构架等问题。 最后,探究劳动监察的制度设计及其完善路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探讨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理路及现存问题,并借鉴国际劳动监察制度的相关规定,依据我国国情,提出从劳动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层面和劳资和谐两个角度完善劳动监察制度。本文认为,全球化及科学技术发展促使劳动监察制度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化,劳动监察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工具。对我国而言,顺应国际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必须完善劳动监察法制体系、转变执法理念、强化执法干预等。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逆向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路径,所以在进行制度设计及完善时必须将其置于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平衡劳资利益、缓和劳资冲突、实现劳资和谐,这些因素都应成为完善劳动监察制度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劳动监察权 法学解构 制度规范 劳资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96;D92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导言11-22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11-12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2-19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观点19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19-20
  •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20-22
  • 第一章 劳动监察权:权力性质及其边界22-55
  • 第一节 公权力介入和行政执法:权力性质分析23-35
  • 一、“管制”抑或“自治”:劳动监察权存在的必要性分析23-30
  • 二、执法权抑或管理权:劳动监察权的属性分析30-33
  • 三、依法介入与尊重契约:劳动监察权运行的基本原则33-35
  • 第二节 劳动监察权与私权边界的划分35-45
  • 一、公权与私权边界的划分:基于劳动关系不同调整模式的分析35-41
  • 二、“介入”与“退出”:劳动监察权运行的范围41-45
  • 第三节 劳动监察权与其它公权力边界的划分45-55
  • 一、公权力介入劳动关系基本途径的描述45-47
  • 二、“劳动争议”属性的认识:影响权力运行范围的因素分析47-49
  • 三、劳动监察权与劳动仲裁权运行空间的划分: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判断49-53
  • 四、劳动监察权与司法诉讼运行空间的划分:劳动监察准司法功能的拓展53-55
  • 第二章 劳动监察权:功能定位及其发挥55-94
  • 第一节 劳动监察权功能定位:内在法律机理及演进逻辑55-70
  • 一、劳动监察权功能定位的内在法律机理55-59
  • 二、劳动监察权功能生成及扩展的历史及逻辑59-70
  • 第二节 劳动监察权功能定位:理论层面的分析70-76
  • 一、劳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劳动监察权功能定位的基本出发点及归宿70-72
  • 二、利益调控:劳动监察权功能发挥的内在价值判断72-76
  • 第三节 劳动监察权功能定位:基于实践层面的分析76-83
  • 一、工会功能的统合76-80
  • 二、劳资纠纷解决功能的激活80-83
  • 第四节 劳动监察权功能定位及其发挥的影响因子分析83-94
  • 一、法律对劳动监察权的约束力83-89
  • 二、劳动监察者的角色定位与职能定位89-94
  • 第三章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及其规范94-128
  • 第一节 劳动监察权运行的价值取向95-100
  • 一、劳动监察权运行的基准:行政职权的有效性95-98
  • 二、劳动监察权运行的动因:劳动者“底线权利”控制能力的丧失98-99
  • 三、劳动监察权运行的社会性因素:三方机制的构建99-100
  • 第二节 劳动监察权运行的主体:“谁是监察者,谁可以成为监察者”100-114
  • 一、行政主体多样化的理论背景:公共行政的变迁与治理理论的兴起100-103
  • 二、“谁是监察者”:对劳动监察权力主体的审视103-109
  • 三、“谁可以成为监察者”:多元合作与劳动监察参与主体的拓展109-114
  • 第三节 劳动监察权的权能分解与配置114-118
  • 一、预防性执法的权能分解与配置115-116
  • 二、反应性执法的权能分解与配置116-118
  • 第四节 劳动监察权运行的法律规制:权力的制约与控制118-128
  • 一、公共行政变迁语境下的公法规制118-120
  • 二、程序路径:程序正义与程序理性的完善120-124
  • 三、监督路径:自我监督与外部监管的结合124-128
  • 第四章 劳动监察权:制度的发展态势及其完善128-163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监察制度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28-136
  • 一、国际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态势分析128-133
  • 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133-136
  • 第二节 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理路及现存问题136-148
  • 一、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生成与发展:基于成文法发展的脉络的分析136-138
  • 二、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特殊的路径选择:政府职能转型背景下的分析138-143
  • 三、我国劳动监察制度演变路径的评析:功能与职责的强化143-146
  • 四、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现存问题146-148
  • 第三节 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完善:劳动争议多元解决机制框架下的分析148-153
  • 一、我国劳动争议多元解决机制运行的实效: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148-150
  • 二、劳动监察制度的完善:对劳动争议多元解决机制的补充与完善150-153
  • 第四节 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视角下的分析153-163
  • 一、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法学层面的解析154-155
  • 二、劳动监察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作用155-157
  •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背景下劳动监察制度的完善157-163
  • 结语163-166
  • 参考文献166-175
  • 后记175-176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维究,梁凤云;西方宪政背景下行政法概念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年01期

2 黎建飞;;强化劳动监察的意识与职能[J];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12期

3 赵小仕;;劳动关系的外部性与政府的规制调节[J];财政研究;2009年01期

4 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5 孙学致;;私法内的管制——《劳动合同法》规范结构的初步整理[J];当代法学;2008年04期

6 伍德志;;欲拒还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社会系统论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周佑勇;尹建国;;行政裁量的规范影响因素——以行政惯例与公共政策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8 王锡锌;行政程序理性原则论要[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王全兴,管斌;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论纲[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刘焱白;;劳动基准法权利救济程序的冲突及其协调[J];法商研究;2010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劳动监察权:法学解构与制度规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19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