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5:07

  本文关键词:我国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就业援助主体制度作为就业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就业援助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应有效果。我国就业援助制度建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经过6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就业援助制度已经形成了自有的体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援助主体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急需对它进行改革。如今的就业援助主体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政府过度干预劳动就业市场,基本由政府包办就业援助,非政府组织参与少,用人单位对实施就业援助的积极性不高;各地方政府仅将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残疾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的对象,明显缩小了《促进就业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范围;就业援助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实施就业援助的政府部门在就业援助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导致了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事件屡禁不止。这些问题阻碍了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用人单位就业援助的正常实施,制约了就业困难人员平等就业权的实现。 由于目前我国就业援助主体制度问题重重,导致了就业援助领域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就业困难人员对就业援助制度的信誉,促使有关部门和学术界进行深入的反思。一般认为,要保障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权,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完善的就业援助主体制度成为解决就业援助面临的困境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从我国就业援助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就业援助主体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当从就业援助实施主体、对象以及监督主体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并提出了诸多改进与完善的建议与设想。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就业援助主体的概述,包括就业援助以及就业援助主体的概述、其中有对就业援助实施主体、对象、监督主体定义的理解以及其他制度的比较分析,还分析了我国就业援助主体的法律法规现状及问题。 第二部分为就业援助主体制度的理论基础。一是国家干预理论,是为国家主导就业援助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平衡协调理论,从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与协调,强调了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用人单位在就业援助的作用;三是实质正义理论,从就业援助制度的本质出发,论证就业援助主体制度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为国外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之考察,主要针对美国、英国与日本的就业援助主体制度,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其经验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就业援助、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用人单位予以配合的就业援助合作体系,就业援助范围广泛以及完善地监督制度。 第四部分是完善我国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的设想。首先谈现行就业援助主体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的合理建议,包括就业援助实施主体的完善、就业援助范围的扩展以及就业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就业援助 主体 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3
  •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10
  • (二) 文献综述10-12
  • (三) 研究方法12-13
  • 一、就业援助主体的概述13-24
  • (一) 就业援助主体的内涵13-18
  • 1、就业援助的定义13-14
  • 2、就业援助主体的定义14-18
  • (二) 我国就业援助主体的法律法规现状及问题18-24
  • 1、我国就业援助主体的法律法规现状18-20
  • 2、我国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20-24
  • 二、就业援助主体制度的理论基础24-29
  • (一) 国家干预理论24-25
  • (二) 平衡协调理论25-27
  • (三) 实质公平理论27-29
  • 三、国外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之考察29-36
  • (一) 国外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的概况29-34
  • 1、美国29-31
  • 2、英国31-32
  • 3、日本32-34
  • (二) 借鉴经验34-36
  • 1、注重政府在就业援助的作用34
  • 2、就业援助主体范围广,增强了就业援助效果34
  • 3、就业援助对象覆盖面广,且体系完备34-36
  • 四、完善我国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之设想36-47
  • (一) 完善我国就业援助实施主体法律制度36-40
  • 1、明确就业援助实施主体的范围36-39
  • 2、进一步明确就业援助实施主体的法律责任39-40
  • (二) 完善我国就业援助对象的法律制度40-44
  • 1、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对象的范围41-43
  • 2、构建合理的就业援助对象退出机制43-44
  • (三) 完善就业援助监督主体法律制度44-47
  • 1、建立就业援助监督员制度45
  • 2、完善就业援助监督的公众参与制度45-46
  • 3、建立监督联动机制46
  • 4、完善和健全就业援助监督主体的责任制度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开翼;;浅析宪法中的工作权[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2 穆随心;;就业权内容探析[J];河北法学;2006年02期

3 姜战军;;反就业性别歧视视野下的性别平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林竞君,何云燕;日本雇佣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王念星,鲁若愚,李永捷;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就业援助主体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25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2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