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辞职权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辞职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劳动力市场的和谐稳定对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重大影响。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总体局面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在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比仍居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我国《劳动合同法》在基于倾斜保护理论的基础之上赋予了劳动者充分的辞职权,使劳动者享有充分地选择职业的自由,其立法目的在于力图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者所享有的辞职权是一项法定的权利,劳动者可以通过行使此权利去单方面地解除劳动合同而无需经过用人单位的同意。赋予劳动者充分的辞职权不仅能够保障劳资双方实质平等,而且还保障了劳动者的择业自由,这有利于劳动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法律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的立法规定经过了一个历史沿革,直到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劳动者才真正享有了充分的辞职权。 从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劳动者享有的辞职权可分为预告辞职权和即时辞职权两类,不同的辞职权其行使的程序和适用的范围亦是不同的。在考察国外主要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的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与我国法律目前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发现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有不够详尽和欠妥当的地方,有必要吸收借鉴国外和台湾地区的相关立法规定。我国的劳动者辞职权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相关立法规定中的问题和劳动者行使辞职权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两类。相关立法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劳动者辞职权的相关内容规定不尽详细,缺乏区分度等。在劳动者行使辞职权的实践中主要问题在于可能会出现劳动者滥用辞职权的情况,尤其是那些与用人单位相比并非居于明显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滥用辞职权的情况。为了弥补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中存在的缺陷和解决劳动者行使辞职权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我国目前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的相关立法规定予以完善。在完善立法规定时,需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同时,,对倾斜保护理论要重新予以审视,做出一定修正,注重不同层次的劳动者予以不同的保护。从立法上对劳动者辞职权的相关规定予以完善才能够真正实现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立法宗旨。
【关键词】:辞职权 预告辞职权 即时辞职权 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引言9-10
- 第一章 劳动者的辞职权理论概述10-18
- 一、 辞职权概念的界定10-16
- (一) 辞职权的内涵10-11
- (二) 辞职权的性质认定与价值11-13
- (三) 辞职权与相关权利的辨析13-16
- 二、 辞职权的分类16-18
- (一) 即时辞职权16
- (二) 预告辞职权16-18
- 第二章 劳动者的辞职权国内外立法规定18-29
- 一、 我国法律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的相关法律规定18-23
- (一) 我国关于辞职权的立法沿革18-20
- (二) 立法关于辞职权在不同种类劳动合同中的规定20-21
- (三) 现行法律关于辞职权行使的规定21-23
- 二、 国外主要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辞职权的相关法律规定23-26
- (一) 德国23-24
- (二) 日本24-25
- (三) 法国25-26
- (四) 英美法系国家26
- (五) 我国台湾地区26
- 三、 国内外关于劳动者辞职权法律规定的对比分析26-29
- 第三章 我国劳动者辞职权中存在的问题29-38
- 一、 我国相关立法规定中存在的问题29-33
- (一) 预告辞职权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宽泛29-30
- (二) 即时辞职权适用情形的规定略显呆板30-31
- (三) 享有辞职权的主体规定缺乏区分31-32
- (四) 预告期的规定过于笼统32-33
- (五) 违约或违法辞职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详尽33
- 二、 劳动者行使辞职权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33-38
- (一) 劳动者行使预告辞职权与违约责任的关系问题33-34
- (二) 劳动合同中可能存在“弃权条款”的问题34-35
- (三) 存在辞职权滥用的问题35-36
- (四) 劳动合同中竞业限制条款的滥用36-38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劳动者辞职权的思考38-46
- 一、 完善我国劳动者辞职权应遵循的原则38-40
- (一) 诚实信用原则38
- (二) 公平公正原则38-39
- (三)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39-40
- 二、 劳动者辞职权中倾斜保护理论的修正40-41
- 三、 我国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相关立法规定的完善41-46
- (一) 辞职权主体分层理论的设计41
- (二) 行使程序规定上的完善41-42
- (三) 适用范围规定上的完善42-43
- (四) 预告期限规定上的完善43-44
- (五) 劳动者行使辞职权产生的法律后果规定完善44-45
- (六) 行使辞职权救济程序上的完善45-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彦君;;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2 董保华;;论劳动合同中的服务期违约金[J];法律适用;2008年04期
3 杨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若干实体法难题探讨[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陈芳;德国劳动合同终止制度与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之比较[J];法学;1998年04期
5 裘小薇;竞业禁止与劳动者权益保护[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卜平武;预告辞职权研究[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王天玉;;“和谐”与“稳定”之辨——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时代法学;2009年02期
8 王俊华;;现行劳动者辞职权立法的缺陷及完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3期
9 冯彦君;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竹莹莹;预告辞职权适用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劳动;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玉筱姗;论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计琳婷;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的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马哲;劳动者辞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朱小平;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凌小薇;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辞职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4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