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2017-05-07 08:11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争议调解主要是在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调解组织的主持下,将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的一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劳动市场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劳动争议多种多样,例如,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以及双倍赔偿的问题、加班工资和节假日工资计算和补休的问题、泄露保密以及相关的问题等。目前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不外乎有三种:调解、仲裁和诉讼。劳动争议调解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争议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进入到履行调解协议阶段时,有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这个问题在整个劳动争议调解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有无和强弱都会影响到劳动争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最终履行。 我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观念,调解也是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劳动争议调解就从民间调解分离出来,成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方式。关于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从目前我国研究的现状来看,还是存在争议的。大部分的学者还是比较赞同一定程度上赋予调解协议以法律效力,因为劳动争议调解,是为了更及时有效的解决劳动争议,其达成的调解协议如果没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事后不履行,就会使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这个没有实际结果的调解。这样,赋予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首次承认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201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则是以立法的形式明文规定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在立法赋予调解协议以民事合同的效力并明确其具有法律效力,是一种大胆地尝试。但是,调解协议具有的法律效力没有拥有和法院判决书一样的法律效力,更没有强制执行力。就是说,调解协议达成之后,当事人没有实际履行调解协议内容时,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就会使调解最终失败。这一点说明虽然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是这个法律效力是低下的。因此,在劳动争议纠纷多样化的市场经济当中,让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或者使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增强,对解决劳动争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劳动争议调解的特点,结合调解制度的相关理论,对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进行了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增强其法律效力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力求寻找出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措施出来。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部分阐述了劳动争议调解及其调解协议的概况、研究现状及争议,并对我国调解协议效力从无到有简单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效力概述。文中对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劳动争议调解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增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部分首先对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性质、效力存在的争议进行分析,并得出现在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性质不清,法律效力不高的结论。然后对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认为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是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具备了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条件。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增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障碍及原因。在这一部分里分有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是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理论障碍和原因;第二部分是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现实障碍。前一部分通过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自愿、平等等调解的原则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或者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和调解的原则产生冲突的分析,找出其原因。后一部分以劳动争议调解现存的问题为出发点,指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具备更强法律效力的原因在何处。两部分结合分析为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扫清障碍作准备。 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以及他们落实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做法,通过分析得出借鉴经验。 第五部分主要内容是对如何增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思考。本部分笔者认为,要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就要从源头出发,从劳动争议理论上、劳动争议机制、劳动争议调解制度那里寻找问题的根源,提出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措施。本部分为本文的重点。 最后是结束语部分。该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增强劳动争议法律效力是切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争议 调解协议 法律效力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引言11-12
  • 第1章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效力概述12-17
  • 第1节 劳动争议及其分类12-13
  •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12
  • 二、劳动争议的种类12-13
  • 第2节 劳动争议调解概述13-15
  •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及其特点13-14
  • 二、劳动争议调解与其他调解的区别14-15
  • 三、劳动争议调解的调整范围和基本框架15
  • 四、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概念15
  • 第3节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性质和效力的沿革15-17
  • 第2章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17-22
  • 第1节 我国对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是否存在争议17-19
  •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性质及定位17-18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18-19
  • 第2节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必要性19-20
  • 一、社会发展、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19
  • 二、符合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是劳动争议的独特要求19-20
  • 第3节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可行性20-22
  • 一、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具有思想基础20-21
  • 二、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具有实践经验和法律基础21-22
  • 第3章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障碍及原因22-27
  • 第1节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调解相关原则的冲突22-23
  • 一、劳动争议调解具有的法律效力与自愿原则22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平等原则22-23
  • 第2节 影响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发挥的因素23-27
  • 一、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缺乏公信力23-25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性质不明25
  • 三、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微弱,没有强制执行力25-27
  • 第4章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启示27-32
  • 第1节 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27-29
  • 一、美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27-28
  • 二、法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28
  • 三、德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28
  • 四、日本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28-29
  • 第2节 我国台湾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29
  • 第3节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的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29-32
  • 一、强调政府的主持和参与,具有较强的公信力29-30
  • 二、重视劳动争议调解,设立专业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30
  • 三、调解遵循三方性原则30
  • 四、自愿调解和强制调解并存30-31
  • 五、调解达成的协议或者方案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1-32
  • 第5章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几点思考32-41
  • 第1节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调解相关原则的冲突的解决32-34
  • 一、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自愿原则冲突的解决32-33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平等原则冲突的解决33-34
  • 第2节 自愿调解和强制调解相结合34-35
  • 第3节 建立区域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35-37
  • 一、成立专门的区域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35
  • 二、对调解机构设置的设想35-37
  • 三、调解运作的程序37
  • 第4节 大力提高调解组织调解人员的素质37-38
  • 一、对劳动争议调解员个人的要求37-38
  • 二、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员的综合素质38
  • 第5节 注重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地位,从立法上明确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38-41
  • 一、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应当反映当事人的合意38-39
  • 二、从立法上确认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是民事合同,可以作为裁决或者判决的依据39-40
  • 三、规范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实行公证、复核和核准制度40-41
  • 结语41-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6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6-47
  • 后记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利民;;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2 冯虹;蔡阳阳;;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杨岚;;试析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进步与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5 张志群;;健全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与体系探讨[J];福建法学;2006年01期

6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调解程序研究[J];法律适用;2009年06期

7 郭玉军;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惩罚性赔偿裁决[J];法学评论;2000年01期

8 徐智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9 张荣芳;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10 孙欣;;劳动争议制度在进步——权威人士解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J];法律与生活;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宏;[N];衡水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任丽莉;ADR与重塑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D];郑州大学;2005年

2 蔡阳阳;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制度重构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杨世超;我国当代民间调解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纪冠男;劳动争议协商程序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李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麦伟斌;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思;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评析及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49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