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
本文关键词: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劳动者作为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其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劳资力量失衡所引发的劳资关系紧张,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立基于转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产生的劳动问题,从理论层面对劳动权进行界定、系统地探究劳动权的价值定位、分析劳动权的内容体系进而论及劳动权的制度保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权是劳动者个人或其团体所享有的,以择业自由权和就业援助权为核心内容、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过程有密切联系的各项应然权利与实然权利的总称。劳动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同时兼有自由权、社会权的权利属性。劳动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劳动权保障过程中,应该遵循权力主动性与社会能动性相结合的基本理路。劳动权的保障包括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司法保障及宪法救济。
【关键词】:劳动权 人权 社会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提要4-8
- 引言8-17
- 一、问题缘起9-12
- 二、研究价值12-14
- 三、研究结构14-15
- 四、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劳动权概念解析17-47
- 一、对劳动权含义的学术梳理17-28
- (一) 国外学者对劳动权含义的不同解说17-20
- (二) 中国学者对劳动权研究的基本情况20-25
- (三) 对劳动权理论的总体认识与评价25-28
- 二、对劳动权概念的认识28-34
- (一) 劳动权的概念界定29-32
- (二) 劳动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32-34
- 三、劳动权的特征34-39
- (一) 劳动权的综合性34-35
- (二) 劳动权的发展性35-37
- (三) 劳动权的广延性37-38
- (四) 劳动权的受制约性38-39
- 四、劳动权的结构39-47
- (一) 劳动权的权利主体39-42
- (二) 劳动权的义务主体42-45
- (三) 劳动权的客体45-47
- 第二章 劳动权的历史沿革47-70
- 一、劳动权产生的思想渊源48-56
- (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劳动权思想48-52
- (二) 社会福利思想52-53
- (三) 自然法学派的人权思想53-54
- (四) 社会连带理论54-56
- 二、劳动权生成的政治背景56-60
- (一) 劳动权产生的阶级原因56-57
- (二) 劳动权生成的推动性力量57-59
- (三) 劳动权生成的关键性因素59-60
- 三、劳动权产生的经济背景60-61
- 四、劳动权产生与发展的路向61-68
- (一) 劳动为纯粹义务阶段62-64
- (二) 劳动权为道德权利阶段64-65
- (三) 劳动权为法定社会权阶段65-66
- (四) 劳动权上升为宪法权利阶段66-67
- (五) 劳动权为国际人权法确认阶段67-68
- 五、劳动权发展的道德评价与社会评价68-70
- 第三章 劳动权的性质及其价值70-91
- 一、劳动权的基本性质71-82
- (一) 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71-77
- (二) 劳动权的两重性:自由权属性、社会权属性77-82
- 二、劳动权的价值82-91
- (一) 劳动权的工具性价值83-85
- (二) 劳动权的目的性价值85-91
- 第四章 劳动权的谱系91-111
- 一、择业自由权91-96
- (一) 平等就业权92-94
- (二) 反强迫劳动权94-96
- 二、就业援助权96-103
- (一) 就业权97-99
- (二) 获得适宜劳动条件权99-101
- (三) 公共就业保障权101-103
- 三、辅助性权利103-111
- (一) 集体劳动权104-109
- (二) 劳动者参与权109-111
- 第五章 劳动权的法制保障111-124
- 一、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理路111-117
- (一) 权力主动性112-113
- (二) 社会能动性113-117
- 二、劳动权保障机制的架构117-124
- (一) 劳动权的立法保障117-120
- (二) 劳动权的执法保障120-121
- (三) 劳动权的司法保障及宪法救济121-124
- 结论124-126
- 参考文献126-13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138-139
- 论文摘要139-143
- Abstract143-14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曰君;;国际人权法比较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2年01期
2 宋雪丽;;论劳动权的缺失[J];山东纺织经济;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福军;劳动权的税法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徐阳;劳动权保障视域下的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余宇;中国运动员劳动权法制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庞铁力;劳动权及其救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项益才;中国社会保障的人学价值度量与现实应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娜;退休再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君;论我国对试用期内劳动者权利的保护[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修迎;当代大学应届毕业生择业中的劳动合同意识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郭厚平;论我国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保障[D];安徽大学;2011年
4 熊越;我国妇女体面劳动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5 段锋;社会权法律属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王斐;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贾云飞;过渡性制度安排视角下的退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秦慧敏;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9 姜露滋;基于犯罪预防视角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保障问题探析[D];广州大学;2012年
10 江捷;缺失与无奈:以南京为例的外来务工人员假期福利调查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9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