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网络抗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09:22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网络抗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总结了劳动者权益抗争的传统渠道、以及网络抗争的主要渠道和类型,并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劳动者偏好网络抗争的原因,对媒体和政府部门在劳动者网络抗争中的角色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对斯米克公司裁员以及酷6公司裁员两个网络抗争的案例分析,考量了网民、媒体、政府部门等在劳动者网络抗争中的行为,研究了影响劳动者网络抗争效果的因素。本文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以及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传播运用,为劳动者权益抗争提供了新的渠道。劳动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分享、交流、批判,使劳动者群体认同、相对剥夺感得到增强,加强抗争的意愿,并提升抗争的能力。抗争群体的人员构成、文化程度等对网络抗争的形式、程度以及效果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媒体对网络抗争事件的报道,扩大了网络抗争的影响力,有助于抗争效果的实现。劳动者权益的网络抗争对政府部门和企业形成舆论压力,有助于推动构建良好的用工环境。但劳动者网络抗争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不能放大其作用,网络抗争最终需回归制度化维权渠道。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及时有效关注劳动者网络抗争中的权益诉求有利于构建合理合法的劳资关系。所以,本文对预防劳动者网络抗争的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提出了以下几项建议:完善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畅通劳动者正常维权通道,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工会职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健全劳动者权益诉求网络表达及回应机制,重视劳动抗争网络舆情预警。
【关键词】:互联网 劳动权益 劳资关系 网络抗争 资源动员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F249.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引言9-18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9-10
- 一、问题的提出9
- 二、选题的意义9-10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0-13
- 一、关于劳动者权益抗争的研究10-11
- 二、关于网络抗争及劳动者权益网络抗争的研究11-13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框架13-15
- 一、资源动员理论13-14
- 二、相对剥夺理论和群体认同理论14-15
- 第四节 本文的核心概念15-17
- 一、劳动者权益15-16
- 二、网络抗争16-17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17
- 第六节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17-18
- 一、研究的重点17
- 二、创新之处17-18
- 第二章 互联网与劳动者权益抗争18-26
- 第一节 互联网的特点与作用18-19
- 一、互联网的特点18
- 二、互联网的作用18-19
- 第二节 劳动者权益抗争的传统渠道19-20
- 一、常规渠道19
- 二、非常规渠道19-20
- 第三节 劳动者权益网络抗争的几种主要渠道20-21
- 一、官方网上受理平台20
- 二、社会网络平台20-21
- 第四节 劳动者权益网络抗争的类型21-22
- 一、个体网络抗争21
- 二、群体网络抗争21-22
- 第五节 劳动者偏好网络抗争的原因22-24
- 一、传统抗争模式因冲击体制规定而受限22
- 二、网络空间的便利性降低劳动者抗争成本22-23
- 三、互联网增强劳动者群体认同并提升动员能力23
- 四、互联网深化劳动者对相对剥夺感的认知从而加强抗争意愿23-24
- 第六节 媒体与政府部门在劳动者网络抗争中的角色24-26
- 一、媒体的角色24
- 二、政府部门的角色24-26
- 第三章 关于劳动者权益网络抗争的案例分析26-51
- 第一节 斯米克陶瓷公司罢工事件26-36
- 一、事件介绍26-32
- 二、网民关注情况32-33
- 三、媒体关注情况33-34
- 四、政府部门介入情况34-35
- 五、事件分析35-36
- 第二节 酷6公司裁员事件36-46
- 一、事件介绍36-41
- 二、网民关注情况41-42
- 三、媒体关注情况42-44
- 四、政府部门介入情况44
- 五、事件分析44-46
- 第三节 影响网络抗争效果的因素——基于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46-49
- 一、事件本身能否引起网络舆论共鸣46
- 二、政府部门的态度对抗争效果有重要影响46-47
- 三、人员构成及文化程度影响网络抗争的效果47-48
- 四、媒体介入抗争事件的报道有助扩大网络抗争影响力48-49
- 第四节 互联网抗争的积极作用及不足之处49-51
- 一、互联网抗争的积极作用49-50
- 二、互联网抗争的不足之处50-51
- 第四章 相关建议及结论51-55
- 第一节 相关建议51-53
- 一、完善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51
- 二、畅通劳动者正常维权通道51
- 三、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51-52
- 四、完善工会职能真正发挥其作用52
- 五、健全劳动者权益诉求网络表达及回应机制52-53
- 六、重视劳动抗争网络舆情预警53
- 第二节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9
- 后记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元元;;网络抗争的议题演变及其策略分析——以南京大学小百合BBS汉口路西延事件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唐杰;;互联网发展对社会抗议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6期
4 苟永琪;;从集体抗争行动看公民的政治参与[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王伦刚;;农民工的非正式利益抗争及其运行机制——基于“太太讨薪队的故事”的分析[J];天府新论;2009年05期
6 艾娟;汪新建;;集体记忆:研究群体认同的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佘绍敏;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04期
8 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网络抗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8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