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派遣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派遣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劳动者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也称“劳动派遣”、“劳务派遣”、“劳动力派遣”、“人才派遣”等。这种用工形式在我国方兴未艾,有的地区还呈蓬勃发展之势。但目前社会各界对其存在的合理性颇多争论,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尚不健全,理论研究也有待深入。 劳动者派遣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发展于欧洲、日本,因其弹性化、低成本的优势目前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虽有多种称谓和定义,但综合各方观点,劳动者派遣的基本内涵为:派遣方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再与要派方签订派遣合同,将劳动者派遣至要派方工作,由派遣方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险费用,要派方负责提供劳动条件并对劳动者行使指挥权与管理权。劳动者派遣涉及派遣机构、受派员工和要派单位三方主体,其最显著的法律特征是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对劳动者派遣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分;但无论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考察,劳动者派遣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应当受到肯定。 比较、分析、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是完善我国劳动者派遣立法的有益途径。世界主要各国关于劳动者派遣的法律规范虽各差异,但总体而言都体现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保护受派员工的合法权益;一是保护就业秩序的稳定。 正确认识劳动者派遣的法律关系,是抑制其负面影响、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的关键。在劳动者派遣中劳动者有两个雇主、履行一份劳动给付、获得一份劳动报酬,“一重劳动关系说”和“双重劳动关系说”均有不甚妥当之处。在受派员工和派遣机构、受派员工和要派单位之间建立的是两个准劳动关系。准劳动关系具有典型劳动关系的某些要件但并不完整;只有两个准劳动关系相结合才能形成劳动者派遣这种特殊劳动关系。此种法律关系包含派遣机构与受派员工之间的权利义
【关键词】:劳动者派遣 比较研究 法律关系 立法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劳动者派遣的概述10-18
- 一、劳动者派遣的基本含义10
- 二、劳动者派遣的历史发展10-12
- 三、劳动者派遣的法律特征12-14
- (一) 劳动者派遣与职业介绍的区别12-13
- (二) 劳动者派遣与承揽的区别13
- (三) 劳动者派遣与人事借调的区别13-14
- 四、劳动者派遣的分类14-15
- (一) 按照劳动者与派遣机构联系的紧密程度分类14-15
- (二) 按照国家对劳动者派遣用工的监管程度不同分类15
- 五、劳动者派遣的合理性分析15-18
- 第二章 劳动者派遣法的比较研究18-23
- 一、保护受派员工权利的原则18-21
- (一) 对劳动者派遣企业的规范18-19
- (二) 派遣机构、要派方的雇主责任19-20
- (三) 维护受派员工的一般劳动权利20-21
- 二、保护就业秩序稳定的原则21-23
- (一) 劳动者派遣的行业范围限制21
- (二) 劳动者派遣的期限限制21-23
- 第三章 劳动者派遣的法律关系分析23-32
- 一、一重劳动关系说23-26
- (一) 劳务给付请求权让与说23-24
- (二) 真正利他契约说24-25
- (三) 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说25-26
- 二、双重劳动关系说26-27
- 三、对劳动者派遣法律关系的选择27-29
- 四、劳动者派遣中各主体间权利义务的分配29-32
- (一) 派遣机构与受派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30
- (二) 要派方与受派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30-31
- (三) 派遣机构与要派方之间的权利义务31-32
- 第四章 对我国劳动者派遣立法的建议32-42
- 一、我国劳动者派遣立法的现状32-34
- 二、我国劳动者派遣的立法原则34-36
- (一)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34-35
- (二) 鼓励和引导劳动者派遣市场健康发展的原则35
- (三) 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原则35
- (四) 保障就业秩序稳定原则35-36
- 三、我国劳动者派遣法的主要内容36-38
- (一) 总则部分36
- (二) 派遣机构准入规范部分36
- (三) 派遣活动运行规范部分36-37
- (四) 法律责任部分37-38
- (五) 其他规定部分38
- 四、劳动者派遣法立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问题38-42
- (一) 派遣机构的定位及资格认定问题38-39
- (二) 受派员工的平等待遇问题39-40
- (三) 雇主责任及其分配问题40-41
- (四) 劳务派遣引发劳动争议的处理问题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春艳;;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对比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年15期
2 余艳萍;区廖淑贞;;我国青少年离家出走问题的现状与发展——基于中西方对比下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3 马婷婷;陈红;;中国—东盟会计协调与欧盟会计协调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1年05期
4 罗玉明;;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比较研究初探[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5 廖荣兴;;中外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比较研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何晓裴;;河南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互动性建设比较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1期
7 苏铃又;丛皓;;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研究[J];世纪桥;2011年15期
8 毕俊斌;;行政程序立法发展研究及展望[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6期
9 许晋;;竞业限制制度立法之比较研究——兼评我国相关法律条文[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肖柳珍;;医疗损害鉴定研究:江苏模式与北京模式比较——基于《侵权责任法》的视角分析[J];证据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振军;伍钢;冯敢生;王晔;徐宁;胡兵;魏黎黎;;EPID、CR及屏(铜)-片成像在放疗射野影像验证中的比较研究(ROC曲线分析)[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剑雄;朱雄兵;;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研究[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3 张晓波;;中美“生态走廊”模式之比较研究——兼论濒危物种生态评估制度[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4 杨宁一;;宗教与邪教的比较研究[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5 金冬梅;张继权;赵万智;;中、日两国灾害风险管理对策体制比较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金云;;有关中日两国大学生自卑感的比较研究——以自卑感的内容比较和其影响为中心进行探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黄毅;;英汉基本方位词的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刘芳;宋海勃;王莉;;部分埃及、前苏联长绒棉种质资源比较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云鹏;胡运权;吴必虎;;基于EUCS模型和ISS模型的旅游网站使用者满意度量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磊;;沪港创意教学比较研究初探——关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师生来我校访学交流的几点思考[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淼;比较研究开眼界[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夏明方;“卖一口 救十口”[N];学习时报;2004年
3 贾华;社会理性是社会保障法的基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于扬;《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研究》出版[N];证券时报;2006年
5 张晓芒;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的两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胡英泽;“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4年
7 刘魁立;开拓民俗文化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8 季水河;中美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隅篁;揭示资本市场国际化趋势[N];金融时报;2006年
10 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郁鸿胜;国外城市群交通圈层比较研究[N];国际金融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2 张立勇;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5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黄利;保释与取保候审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秀花;卡尔梅克语与蒙古语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戈;劳动者派遣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郑惠莲;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3 常艳红;民事审级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方巧;旅游行业协会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李佳;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武汉大学;2005年
6 闫晓U
本文编号:517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1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