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罢工立法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罢工立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罢工现象。传统观念认为罢工不仅损害劳资双方的利益,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这种观点忽视了罢工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以及在缓和劳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人权法学上来讲,罢工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权立法中,也往往赋予劳动者以罢工权。然而,在我国劳动立法中,并没有关于罢工权的规定,在实际处理罢工事件时显得无法可依。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劳动立法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对罢工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过多地强调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其存在的积极意义。 论文从对罢工的历史回顾展开,借用法律社会学上的三种理论对罢工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分析,突出了罢工在维护社会秩序、劳资双方权利保护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论文尝试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从总体上对罢工权问题进行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在具体问题分析上采用了比较和文献等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着重分析了我国罢工立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并借鉴国际立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罢工立法的一些建议,得出应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的罢工立法的结论。论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文回顾了我国罢工立法的历史,借此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历史上我国对罢工的认识并进而引出要论述的问题。第二部分:借用了法律社会学上的三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理论,即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冲突功能主义来对罢工进行分析。这三种理论基本上可以对罢工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解读。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要辩证地看待罢工问题:罢工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对社会秩序及人民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一面,一旦失控甚至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害;又有积极的一面,它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使劳动者的不满情绪得到宣泄,进而有利于社会的持久和谐。第三部分:对我国罢工立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该部分中,论文对我国进行罢工立法、赋予劳动者以罢工权的必要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第四部分:我国罢工立法的正当性分析及制度设计。在这部分中,首先从“正当性”这一概念切入,在对学术界对罢工及罢工权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说明罢工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罢工行为都是允许的。然后对我国罢工立法的正当性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从微观上提出我国建立罢工制度的有关建议。第五部分:罢工立法中工会问题的论述。在这一部分中,具体论述一下罢工立法中工会的地位以及罢工过程中,工会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我国工会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罢工 罢工权 社会秩序 权利冲突 立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一、我国罢工立法的历史沿革13-19
-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罢工立法历史回顾13-14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罢工立法的过程回顾14-19
- 二、罢工的法律社会学分析19-27
- (一) 以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对罢工的分析19-21
- (二) 以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对罢工的分析21-22
- (三) 以冲突功能主义为视角对罢工的分析22-27
- 三、我国罢工立法的必要性分析27-37
- (一) 罢工立法有利于劳资双方利益的维护27-30
- (二) 罢工立法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实现30-35
- (三) 罢工立法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35-37
- 四、我国罢工立法的正当性分析及其制度设计37-51
- (一) 我国罢工立法的正当性分析37-42
- (二) 我国罢工立法的制度设计42-51
- 五、罢工立法中工会地位的明确51-55
- (一) 我国工会缺位于罢工的原因51-52
- (二) 我国工会改革的几点建议52-55
- 结语55-58
- 参考文献58-64
- 后记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蓉;;论劳动者权益保护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2 杨敏;;浅论工会的法律地位[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3 崔永卓;;浅析跨地区劳务派遣[J];运输经理世界;2011年07期
4 陈如存;;“过劳”现象视角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5 宋晓波;问清泓;;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障探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李峰;;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风险及应对[J];人事天地;2011年06期
7 周贤日;;论企业对劳动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J];中国商法年刊;2009年00期
8 杨学友;;解除劳动关系莫忘“后合同权利”[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8期
9 黄涛;;家政服务业用工关系与家政工权益的法律保护[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兆国;;经济全球化中第一位角色[J];当代工人;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福明;;浅析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维权对策[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毓帅;;重塑我国劳动者群体尊严的基本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赵万一;李秀文;;论职工(劳动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徐国君;;论劳动者权益会计[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5 历正贤;;试论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利润分配[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6 张蓓;;浅析劳动者公益诉讼[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熊顺朝;;我国企业员工体面劳动模式的制度保障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贤日;杨明媚;;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的冲突与法律协调[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10 程延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合同法律问题[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评论员 魏文彪;劳动者权益何时实现组织保障?[N];民营经济报;2005年
2 记者 王pだ,
本文编号:526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2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