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之立法完善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之立法完善
【摘要】:工伤保险制度因兼顾了保护劳动者与分散用人单位风险的功能,在现在生活中日渐凸显其作用,并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因工伤损害填补机制的发展逐渐多元化,形成了工伤保险制度与民事侵权赔偿制度共成合力的局面。关于两种救济制度竞合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由于我国立法规定的不明确,导致各地方立法对此规定都不同,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判例不一,法律的统一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理清多种赔偿机制之间的关系,使彼此间相互协调,即完善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时的法律适用关系,使之发挥各自的优势,即为本文拟探讨的课题。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针对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介绍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分析工伤保险事故致人损害赔偿的双重属性,即作为社会保障内容的工伤保险补偿关系与作为民事侵权的人身损害赔偿关系。为说明两者的不同功能,论文比较了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区别。 第二部分针对工伤赔偿责任竞合的问题进行分析。论文分析了工伤赔偿责任竞合的内涵,认定了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竞合属于不同法域中的广义竞合。各国主要采用四种模式,即替代模式、选择模式、双赔模式和补充模式来处理两者竞合时的适用关系,论文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佳工伤事故救济模式。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现行工伤损害赔偿在侵权法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适用上的现状。通过梳理目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在工伤损害赔偿中的具体做法以及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认识,同时指出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完善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立法设想。此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与创新之处。主张在处理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律竞合中,应当确立“工伤保险补偿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律竞合的最终救济模式,即在处理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时,当用人单位无过错时我国立法应当确立原则上的替代模式,反之应确立例外的部分双赔模式。在处理工伤保险补偿与第三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时,我国立法应当确立部分双赔模式。
【关键词】:工伤保险补偿 民事侵权损害赔偿 竞合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3;D922.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8
- 一、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比较8-13
- (一) 工伤救济制度的历史沿革8-9
- (二) 工伤事故致人损害赔偿的双重性质9-10
- (三)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区别10-13
- 二、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竞合13-20
- (一) 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内涵13-15
- (二) 各国解决两者竞合时的处理模式及利弊分析15-20
- 三、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法律适用现状20-26
- (一)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评析20-23
- (二)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3-26
- 四、完善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立法设想26-31
- (一) 确立工伤保险补偿优先原则26-28
- (二) 工伤保险补偿与用人单位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处理模式28-29
- (三) 工伤保险补偿与第三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处理模式29-31
- 结论31-32
- 致谢32-33
- 参考文献33-35
- 作者简介3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35-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承跃;;工伤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关系——从司法审判的角度审视[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脚风湿能否被认定为工伤[J];农民文摘;2008年10期
3 沈绿野,胡天成;工伤赔偿涉及哪些法律关系[J];中国律师;1999年02期
4 ;未成年人存在工伤赔偿吗[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5年03期
5 ;对一起工伤赔偿、仲裁问题的政策解答[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Z1期
6 莲落;王华;;讨还工伤赔偿的路有多长[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6年01期
7 瞿国相,钟伯兄;非法用工也必须承担工伤赔偿责任[J];劳动保护;1999年08期
8 王学瑛;赵有明;;工伤认定虽已过期 用人单位仍需担责[J];四川劳动保障;2007年10期
9 庄严;;工伤待遇与工伤保险待遇有别[J];中国劳动保障;2010年02期
10 庄严;;工伤待遇并非工伤保险待遇[J];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群;;试论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郭立天;王雪鸿;;完善用人单位在工伤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上的法律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周贤日;;中国工伤认定制度探微——以最高法院公报的五个工伤认定案件为视角[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志业;李争圆;;现行工伤认定制度的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谭永良;;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薛朝阳;;试论建造人对违章建筑物的权利[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7 张明;;法律应当设立和鼓励惩罚性损害赔偿[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8 王明远;;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财务保证与责任保险制度研究[A];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袁有楼;;专利侵权诉讼与行政处理问题的探讨[A];专利法研究(1996)[C];1996年
10 孙德生;;试论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A];专利法研究(1999)[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志国;工伤赔偿请求权竞合的良性选择[N];江苏法制报;2011年
2 辽法;“偷走”工伤赔偿有罪?无罪?[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3 安占平 王明霞;获得工伤赔偿后还可主张侵权赔偿吗[N];检察日报;2008年
4 李自庆 缪汤;事故工伤双重索赔均获支持[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戴谦 时满鑫;城阳法院昨集中发放执行案款67万余元[N];青岛日报;2011年
6 倪志祥;工伤赔偿案件不同请求权关系的处理[N];江苏经济报;2011年
7 本报通讯员 詹船海 周乔娜;杜化山工伤索赔案因何遭遇拉锯战[N];工人日报;2010年
8 孟亚生;“上班途中遇害”:工伤认定离他如此遥远[N];工人日报;2010年
9 李静 晏琳;实施异地协作 工伤成功索赔[N];泸州日报;2010年
10 朱先明;工伤赔偿纠纷解决仅用了3天[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榕;煤矿工伤风险评价及保险费率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朝晖;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明辉;传统中国侵权行为的法律对待[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叶乃锋;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王晓辉;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填补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王立兵;大规模侵权的国家救济责任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林秀丽;产品安全理念与事故责任预防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评估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斌杰;从双维视角看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的竞合[D];西北大学;2011年
3 殷海卉;不当出生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王培松;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案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刘京;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6 姜露;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的适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龙颖;试论我国责任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融合发展[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刘晓静;室内装修污染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吴丽霞;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梁馨月;网吧经营者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1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6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