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摘要】: 人类社会自工业化进程以来,生产力被极大地解放了,但与此同时,工伤事故始终如影随形,给社会带来诸多困扰。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历经从过错责任原则到无过错责任原则、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到社会保障的历史流变后,至现代社会,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机制已经完成了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制度并存的局面。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工伤事故损害的问题更加突出,以至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如何对受害工人进行救济,如何协调各种救济制度,尽力化解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都是理论和实践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几个主要国家的立法例进行了介绍,总结出了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即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则方式由过错责任原则转向无过错责任原则;工伤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由传统的单一救济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调整机制;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在价值也由矫正正义向分配正义、由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发展。 第二章对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剖析了工伤保险制度的法理依据,说明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是社会连带思想,而其建立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对这一点的理解至关重要。并对部分制度进行了法律经济学的分析。 第三章对工伤事故侵权责任与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在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着侵权责任赔偿,工伤保险赔偿(社会保险)以及责任保险赔偿(商业保险)几种制度。对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就是对这几种制度的综合运用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讲述侵权责任与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并简述了我国发展雇主责任保险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其次是对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的比较,并通过比较法研究,说明国外已有的四种工伤事故赔偿模式,通过分析研究,证明我国应该采取补充模式。 第四章介绍我国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不足及对策。本章是文章的重点与创新之处。审视了我国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立法、司法实务以及理论见解的现实状况。罗列并检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上述研究心得,针对现行立法提出对策。主张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应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并适当引入对工人的过错责任原则。针对未来立法,提出主张实行补充模式,允许受害工人在工伤保险给付之外提起侵权之诉。
【关键词】:工伤事故 工伤保险 责任保险 侵权 赔偿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
- 一、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12-21
- (一) 工伤的含义12-13
- (二)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的立法例13-16
- 1、大陆法系立法例13-15
- 2、英美法系立法例15-16
- (三)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16-21
- 1、归责原则的变化16-17
- 2、责任承担方式的变化17
- 3、制度价值的变化17-21
- 二、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分析21-25
- (一) 工伤保险制度的法理依据21-23
- 1、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社会连带思想21-22
- 2、工伤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保障人的生存权22-23
- (二)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23-25
- 1、法律经济学的方法23-24
- 2、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经济分析24-25
- 三、工伤事故侵权责任与保险25-33
- (一) 侵权责任与责任保险25-28
- 1、责任保险对侵权责任的挑战25-26
- 2、侵权责任自身的危机导致责任保险的兴起26-27
- 3、责任保险作为损害填补机制的不足27-28
- 4、我国发展雇主责任保险的可行性分析28
- (二) 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28-33
- 1、两种制度的比较28-29
- 2、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的关系29-33
- 四、我国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及对策33-43
- (一) 我国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33-38
- 1、我国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33-35
- 2、我国当前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35-38
- (二) 完善我国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想38-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发表文章目录47-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祝颐;;防范工伤比增加赔偿更重要[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年09期
2 李文东;;农民工工伤事故救济途径构想[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3 ;政策问答[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4 施倚;;工伤医疗费是否全部能报销?[J];劳动保护;2011年08期
5 王雪丽;闫志刚;;建立实习工伤保险制度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6 王兆民;;答读者问[J];青苹果;2003年02期
7 周爱红;;怎样避免工伤维权走弯路[J];家庭科技;2011年06期
8 刘伦发;李浩;;如何规避工伤保险基金赤字风险[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6期
9 王君鸿;;浅谈我国工伤事故与人身损害赔偿竞合的法律适用问题[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10 刘晓静;吴梅娟;;构建农村社会保险体系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功智;刘铁民;欧阳梅;牛和平;;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发展战略目标设想[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杨晋川;刘庆民;;谈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李方;张明丽;;武汉市中小企业工伤保险问题探讨[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4 吕学静;张波;;北京市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重在落实——难点在于外来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韦良钢;;论劳动者因工伤事故导致人身损害的司法救济途径[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万成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及启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沈长仁;;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8 段誉;刘一鸣;李昭;;关于保险对非正式风险分摊机制挤出效应的实验研究[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9 杜红兵;杨瑾娣;;我国煤矿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周华中;;关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哲学思考[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恬邋通讯员 王彤 黄爱君;深圳工伤参保人数全国居首[N];深圳商报;2007年
2 记者 高铸成 通讯员 李泓;企业工伤事故多则多缴少则少缴[N];工人日报;2006年
3 常宝;部门联动 突出预防[N];江苏法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桦楠;将预防工伤事故放在第一位[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
5 珠江三角洲工伤研究项目小组 执笔:谢泽宪(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邓伟志 山东/李启咏;工伤事故六问[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记者 徐恬邋通讯员 王彤;工伤事故多企业多缴保险费[N];深圳商报;2007年
7 汪迎庆 叶竞;构建和谐社会的链环[N];安庆日报;2005年
8 记者 徐恬邋实习生 冯骏;我市工伤事故下降明显[N];深圳商报;2007年
9 记者 陈真邋通讯员 王常清;市直2.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N];咸宁日报;2007年
10 魏晓萍;浅谈企业职工劳动工伤事故 未保险原因及危害[N];现代物流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欣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磊;中国职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3 周小燕;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培训、危险源辨识和绩效测量规范运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韩俊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川;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毛光烈;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D];上海大学;2008年
7 李华一;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李平;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榕;煤矿工伤风险评价及保险费率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10 骆勇;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乡社保一体化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明;船员人身伤亡工伤保险赔偿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姜学鹏;我国工伤保险差别费率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3 张雪梅;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之竞合[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黄晓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杨洁;工伤事故受害人的侵权救济[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芮立新;论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张晓鹏;广州市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周开畅;论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法律适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田红梅;工伤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梁艳阳;论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的关系[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3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4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