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功能与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13:38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功能与结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争议解决 劳动争议调解 劳动争议案件 劳动关系 劳动法 仲裁裁决 劳动争议诉讼 当事人 仲裁机构 仲裁庭


【摘要】:正劳动争议解决制度是决定某一争议案件能否得到及时、公正、依法有效处理地关键。我国目前实行以"一调、一裁、两审"为核心内容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其设计初衷是以仲裁为中心、诉讼为辅助并将调解作为一种可以选择的辅助程序,将绝大多数劳动争议在调解和仲裁阶段予以解决。作为动态的纠纷化解和社会治理机制,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争议解决 劳动争议调解 劳动争议案件 劳动关系 劳动法 仲裁裁决 劳动争议诉讼 当事人 仲裁机构 仲裁庭
【分类号】:D922.591
【正文快照】: 劳动争议解决制度是决定某一争议案件能否得到及时、公正、依法有效处理地关键。我国目前实行以“一调、一裁、两审”为核心内容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其设计初衷是以仲裁为中心、诉讼为辅助并将调解作为一种可以选择的辅助程序,将绝大多数劳动争议在调解和仲裁阶段予以解决。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2 陈桂明;赵蕾;;中国特别程序论纲[J];法学家;2010年06期

3 王全兴;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若干基本选择[J];中国劳动;2007年01期

4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郑东亮;曹可安;孙瑜香;周国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跟踪研究[J];中国劳动;2011年06期

5 陈开琦;仲裁:众所瞩目的新焦点——仲裁制度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6 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会;钟秉枢;;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我国综合性体育竞赛制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2 谈群林;黄炜;;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刘文会;;鼓励劳动诉讼司法政策的反思[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4 潘同人;;党政结构:中国党政关系的新视角[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5 杨岚;;试析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进步与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6 向加吾;;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政治沟通发展困境与超越的理性思考——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7 林嘉;邓娟;;社会法的研究视域和进展: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建设[J];法学家;2008年01期

8 郝振江;;论非讼程序在我国的重构[J];法学家;2011年04期

9 张珉;;诉讼和非诉讼相结合纠纷解决方式与民诉法修订[J];法学评论;2011年06期

10 陈雁;;和谐社会下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兼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志辉;;高等教育在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中的作用[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金浪;;子弹式解锁:民事审判效率改革之路径依赖[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凤;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视角下NGO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章华;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汤立许;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5 焦岚;心理生活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董伟;论当代经济制度选择与社会结构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7 万振凡;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陶红;蚕丝文化传承中教育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张宝歌;教师教育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向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冲突的形成机理及调控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永荣;行政问责制之责任定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毛洪刚;论当前中国法律移植的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月云;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流变与现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7 谌健;试论我国民事一审终审制之完善[D];南昌大学;2011年

8 王继帅;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9 陈静;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宋军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2 肖海棠;;关于知识产权审理模式的探析与思考——以广东知识产权审判为视角(待续)[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09期

3 孙海龙;董倚铭;;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民刑冲突及其解决 以构建协调的诉讼程序和专业审判组织为目标[J];法律适用;2008年03期

4 ;当前审理公司诉讼纠纷案件的困境及其对策[J];法律适用;2008年Z1期

5 张卫平;论我国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法院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思路[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研究[J];法学家;2007年02期

7 叶永禄;;理由与建议:关于设立票据诉讼特别程序的思考[J];法学评论;2007年03期

8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9 汤维建;王鸿雁;;我国非讼程序的立法问题及解决建议[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大雪;;德国《非讼事件法》的现状和前景[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帅帅;票据诉讼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平;孔令章;;劳动争议原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张丽霞;;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功能与结构研究[J];法学杂志;2011年S1期

3 林泰;程倩;;劳动争议处理时效若干问题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4 张俊九;张鸣起;苏立清;;关于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法庭的提案[J];中国工运;2009年04期

5 杨汉平;杨思斌;李敏;;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及法律调整的适应[J];法学杂志;2010年06期

6 赫荣平;;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重构[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高子斌;;煤炭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深度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孙欣;;劳动争议制度在进步——权威人士解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J];法律与生活;2008年03期

9 宋香花;;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解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06期

10 赵晓燕;;山东省制定便民劳动仲裁新办法[J];中国劳动;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军;;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3 董保华;裘国梁;张宪民;戴建平;屠可风;宋志宏;周开畅;陆胤;关馨;徐颖;宋靖;朱懂理;薛孝东;朱雯雯;吕岗;;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研究(总报告部分)[A];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5年

4 韩卫军;;劳动争议诉讼的受理和立案要求[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6 陈诗达;;劳动关系运行中的政府作为[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9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诗达;;导论:和谐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鹏邋通讯员 李琳;劳动争议纠纷实现裁审统一标准[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记者  崔瑞波 通讯员 史林华 吴军;劳动争议调解向村级延伸[N];嘉兴日报;2006年

3 记者 顾雯;我市首次在街道设立调解中心[N];南京日报;2008年

4 西林召;调解是化解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记者 王伟邋通讯员 苏工法;江苏率先出台劳动争议调解实施办法[N];工人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陆飞;和谐劳动新时代[N];安庆日报;2008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谢增毅;推进劳动争议又好又快解决[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N];菏泽日报;2008年

9 刘向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促使劳资双方又好又快解决劳动争议[N];江苏经济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劳动“两法”实施后 劳动纠纷成倍增[N];衡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田巍;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科;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新强;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高新峰;集体合同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吴晓萍;我国劳动仲裁制度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6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7 张雅芳;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房芳;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铮;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完善[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李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6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56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b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