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我国职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发布时间:2017-08-29 10:24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职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更多相关文章: 上下班途中 交通事故 工伤认定 事故伤害


【摘要】:工伤保险制度是近现代工业社会新兴的一种法律制度,是调节劳资关系的重要发明。这种制度发展到现在,学者对于职工在上班或者下班的过程中受到交通伤害的事故是不是工伤这个方面的规定还持有不同的看法。关于上下班途中职工所遭遇的交通事故,我国目前适用的是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以及2014年9月1日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之规定。跟以往有关这方面规定的法律比起来,这两条规定明显更加科学规范。但是,它们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这两条法律规定,分析其中所产生的问题。文章将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认定及争议。主要对工伤认定进行辨析,并介绍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以及对上下班途中事故认定工伤规定演进的历史进行说明,最后为本人对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看法。第二部分:国外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的立法现状及启示。主要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关于上下班途中工伤事故的立法经验以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第三部分:我国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建议。主要对我国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的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上下班途中工伤事故认定的建议。
【关键词】:上下班途中 交通事故 工伤认定 事故伤害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1.1 研究背景7-9
  • 1.1.1 工伤保险制度的产生7-8
  • 1.1.2 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关系8
  • 1.1.3 工伤保险与相近概念的区别8-9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9
  • 1.3 研究现状9-10
  • 1.4 研究方法10-11
  • 第二章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认定及争议11-18
  • 2.1 工伤认定的辨析11-13
  • 2.2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规定13-14
  • 2.3 我国关于上下班途中事故认定为工伤的演化14-16
  • 2.3.1 第一阶段:首次立法及调整时期14
  • 2.3.2 第二阶段:探索前进时期14-15
  • 2.3.3 第三阶段:修改发展时期15-16
  • 2.4 对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看法16-18
  • 第三章 国外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的立法现状及启示18-23
  • 3.1 国外相关的立法现状18-21
  • 3.1.1 美国法的规定18
  • 3.1.2 日本法的规定18-20
  • 3.1.3 德国法的规定20-21
  • 3.2 国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21-23
  • 3.2.1 认定标准清晰、因素综合考量21-22
  • 3.2.2 确保较好待遇标准22
  • 3.2.3 合理的工伤保险运行机制22
  • 3.2.4 公平与效率两手抓22-23
  • 第四章 对我国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思考23-34
  • 4.1 我国对此规定的不足之处23-29
  • 4.1.1 “非本人主要责任”缩小了工伤认定的范围23
  • 4.1.2. “交通事故”并不能涵盖职工上下班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其他事故伤害23-24
  • 4.1.3 对“上下班途中”认定需结合的因素的界定不明确24-27
  • 4.1.4 风险分担不合理27-28
  • 4.1.5 工伤保险与侵权责任竞合之规定较为模糊28-29
  • 4.2 完善我国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建议29-34
  • 4.2.1 取消“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规定29
  • 4.2.2 扩充“交通事故”的涵盖范围29
  • 4.2.3 对“上下班途中”认定需结合的因素进行界定29-31
  • 4.2.4 完善风险承担模式31-32
  • 4.2.5 明确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所致工伤的保险待遇支付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树梓;浅议工伤赔偿案件审理的几个相关问题[J];山东审判;2001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未签合同也应按工伤赔偿[J];劳动保障通讯;2001年12期

3 ;合同未签 利益受损——张某工伤争议案引出的思考[J];中国劳动;2002年03期

4 董伟宝;从一起工伤争议看民工权益的保护[J];中国劳动;2002年05期

5 陈广益,史继科;这起工伤赔偿纠纷案如何断[J];中国劳动;2002年09期

6 马景刚;法院判决工伤认定合法有效[J];中国劳动;2003年06期

7 秦恩才;工伤赔偿法律制度探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陈永发;工伤赔偿以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J];中国劳动;2004年06期

9 袁合川,郑兰英;违法转包中的工伤责任主体[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11期

10 陈桂英;工伤赔偿时效是关键[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志业;李争圆;;现行工伤认定制度的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周贤日;;中国工伤认定制度探微——以最高法院公报的五个工伤认定案件为视角[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曙光;;试论行政裁量权在工伤行政确认中的适用与规范——以工伤认定中工作场所的涵义为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郭立天;王雪鸿;;完善用人单位在工伤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上的法律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曹艳春;张扬;;劳务派遣中的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研究[A];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新华;参加单位活动受伤 工伤认定闹出纠纷[N];法治快报;2007年

2 李诗茵;点击企业不服工伤认定之“误区”[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付忠;工伤认定法律要点及工伤责任承担[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4 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 胡锦武;工伤认定难,看江苏如何破解[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陈梦婕;第一时间维护工伤者权益[N];福建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周保东;工伤私了有风险[N];徐州日报;2008年

7 叶祝颐;中暑申请工伤不能止于提醒[N];深圳商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张灿灿 程振楠;工伤之殇:48小时之外谁买单[N];检察日报;2012年

9 苑广阔;别让工伤“48小时之限”成为挽救生命的障碍[N];中国商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吴雪君;工伤之后的一连串问号[N];工人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姗姗;船员工伤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游杰;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3 张登;工伤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的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苏文普;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莉莉;论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东爽;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兴元;工伤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郭少飞;工伤损害救济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王静;工伤赔偿法律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汪佳慧;论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2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52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7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