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劳动力派遣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02:28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派遣的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否定说 一重劳动关系说 双重劳动关系


【摘要】: 劳动力派遣,涉及派遣机构、要派机构和派遣劳工三方,形成独特的三角雇用关系。劳动力派遣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法律制度也比较健全。这些年来,劳动力派遣在我国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但由于我国目前缺乏规范劳动力派遣的立法,导致了在处理实践中产生的争议时无法可依,造成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劳动力派遣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观察和分析劳动力派遣的发展现状,并参考国外劳动力派遣立法的实践和施行经验,对劳动力派遣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劳动力派遣提供一些立法上的建议。 本文共分为三章: 本文第一章,从学术界对劳动力派遣的争议开始,分析了劳动力派遣中存在的问题,并概括了学界对劳动力派遣的两种相反的态度,即主张禁止的否定说和主张合理引导的肯定说,围绕着这两种态度,文章由此展开。 本文第二章对劳动力派遣的三种理论争议做了探讨。 首先,对否定说做了检讨和评判,指出了否定说的最大缺陷在于固守旧有的法学观念,脱离了劳动用工的实践,指出劳动力派遣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劳动力派遣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产业环境的改变、劳动人口的结构改变和企业弹性化策略的需要。 其次,对一重劳动关系说做了检讨和评判,分析了一重劳动关系说的四种有代表性的学说。一重劳动关系忽视劳动关系具有人身性和隶属性的特点,从而无法对雇佣与使用的分离衍生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是不合理的。 最后,探讨了双重劳动关系说,这是本文赞成的观点。在劳动力派遣中,除了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之外,要派机构与派遣劳工也形成了一种“特殊劳动关系”。在劳动力派遣中,涉及两个雇主在劳动基准法方面的义务,可以基准法的方式对派遣机构和要派机构做出划分。在划分的具体方式上,笔者认为应当考虑劳动力派遣雇用和使用分离的本质特性,依照两个单位在劳动关系中所发挥作用的不同来分割其权利义务。双重劳动关系的应用合理解决了劳动力派遣实践中三方权利义务的分配。 本文第三章通过考察国外、台湾地区和大陆地方劳动力派遣立法实践,归纳了先进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派遣立法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重要的问题,并以双重劳动关系为分析工具,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否定说 一重劳动关系说 双重劳动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论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言9-10
  • 第一章 劳动力派遣的现实困境与理论争议10-17
  • 第一节 劳动力派遣的现实困境10-14
  • 一、市场经济催生了劳动力派遣10-13
  • 二、雇佣和使用的分离导致种种问题13-14
  • 第二节 劳动力派遣引发理论争议14-17
  • 一、否定说14-15
  • 二、肯定说之一重劳动关系说15-17
  • 三、肯定说之双重劳动关系说17
  • 第二章 对现有劳动力派遣理论之评判17-35
  • 第一节 否定说之分析与批判17-21
  • 一、产业环境的改变18-19
  • 二、劳动人口的结构改变19-20
  • 三、企业弹性化策略20-21
  • 第二节 一重劳动关系说之分析与批判21-29
  • 一、一重劳动关系说各学说之批判21-26
  • 二、对一重劳动关系说的理论缺陷根源之剖析26-29
  • 第三节 双重劳动关系说视野下的劳动力派遣29-35
  • 一、双重劳动关系下的劳动力派遣三方法律结构29-31
  • 二、三方法律结构解决了雇佣和使用分离导致的问题31-33
  • 三、采用双重劳动关系学说是必然选择33-35
  • 第三章 双重劳动关系下的劳动力派遣立法建议35-48
  • 第一节 加强对派遣劳工的倾斜保护36-38
  • 第二节 合理限定劳动力派遣范围38-40
  • 第三节 合理分配安全卫生义务40-43
  • 第四节 加强工会在劳动力派遣中的作用43-45
  • 第五节 积极促进派遣劳工平等待遇的实现45-48
  • 参考文献48-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2-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蕾;;浅析仲裁中的“第三人”制度[J];珠江水运;2009年02期

2 曹智;;传统中国是否存在民法辨析[J];人民论坛;2011年14期

3 金鑫;;浅析共同危险行为行为人的免责事由[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袁勤;;从现代法律解释学看婚内强奸之定性[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王红艳;杜冰;姜飞燕;;对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评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张倩楠;;论仲裁第三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7 欧阳爱辉;袁勤;;由现代法律解释学看婚内强奸之定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金凤;;论公平责任原则之否定的法政策考量[J];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9 刘凤泉;;关于我国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研究[J];经济纵横;2008年06期

10 余海华;朱奕;;我国取得时效制度的立法选择之探讨[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兴科;;放弃武昌与黄兴评价[A];黄兴研究文集[C];1994年

2 李永祜;;评《水浒》招安结局的思想倾向[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3 李志强;;论《破产法》上的偏颇性清偿[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4 毛元学;;无罪羁押者能否成为脱逃罪主体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刘斯凡;机器能否被骗的二元分析[N];检察日报;2009年

2 葛玲 张婷婷;部分请求给付案件法律分析[N];法制日报;2005年

3 裴王建;论“串通立功”的性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杨晓昌 王磊;将捐赠款或公务开支从受贿额中扣除之我见[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四川省屏山县人民法院 龙志印邋廖江;对合并加处罚款应否准予执行[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林家亨;解开公司间借贷的法规迷局[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7 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 卜云国邋宋晖 朱华;接受“感情投资”该不该“入罪”[N];检察日报;2008年

8 李长坤 沈 崎;如何理解刑事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陈波;间接故意能否构成诈骗犯罪?[N];江苏法制报;2005年

10 陈洪兵;如何认定涉及“本犯”的教唆妨害司法行为[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海涛;承继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杨婧;侵权责任构成之违法性要件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孝东;劳动力派遣的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潘铭军;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史雅莉;我国居住权制度存废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张二军;共同过失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崔冬梅;占有改定与善意取得[D];郑州大学;2007年

6 路永耀;论消灭时效对物权请求权的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郑月香;共同受贿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张寅;产品自身损害侵权责任的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思茗;共同受贿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付福临;论承继共同正犯[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6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56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4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