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关于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机动车数量日益增长,机动车交通事故数量也相应上升。机动车交通肇事所引发的工伤事故成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重要内容。工伤事故本身就是一个繁杂的法理系统,它与机动车交通事故结合后,使得人们更难寻找到突破口。在现实的司法审判实践中亦是如此。 譬如,上海地方法规在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上,采用了“择一选择”模式,与最高法院采用的“兼得”模式明显不同。 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中受伤劳动者的损害赔偿问题,从侵权法的角度看,加害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应该承担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从劳动法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在劳动安全和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也应该承担工伤事故的赔偿责任。但是劳动关系以外的行为人的加害行为,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安全和保护方面存在的瑕疵问题构成了一种直接结合关系,属于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因此,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究竟应该由何人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适用“择一”模式,就是意味着让受害人或其亲属来择一选定。笔者认为“择一”模式的固有缺陷是:工伤保险所能给予受害人的补偿偏低,而侵权损害赔偿又存在赔偿额与实际损失的落差,造成赔偿不足的的问题。 现实司法实务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适用的问题,各国有不同的模式选择。其中取代模式现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原因在于其具有赔付能力强,赔付成本低、赔付程序简单,赔付涉及当事人的精力最少等特点,具有其它模式无可比拟优越性。笔者认为,“取代”模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劳动者没有过错或重大过失的前提之下,不可滥用。 兼得模式的基础理论出于责任“重合”学说。责任重合从本质上而言,是现代法律制度过度区分不同法律部门的结果。责任重合与责任竞合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害人不是仅仅承担一种法律责任,而是承担多重责任。假如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赔偿责任适用兼得模式,劳动关系之外第三人实施的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保险事故的行为,既符合民事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又符合劳动法律关系中工伤事故责任之构成要件,而这两种法律责任又是不可以相互吸收、抵消或者替代的,且工伤保险并不实行全部赔偿原则。我们认为,“兼得”模式仍然不是完美的,“兼得”模式与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补偿性原则相违背。 补充模式,是指发生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的工伤事故后,受伤劳动者或雇员可同时主张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和工伤保险给付,但其最终所获得的赔偿或补偿,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之损害。笔者认为,“补充”模式既没有“择一”模式的固有缺陷,又不需要“取代”模式建立的前提,也不存在“兼得”模式与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补偿性原则相违背的问题。从人身损害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和法律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我们赞成和支持“补充”模式。 本文针对我国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现状,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国务院制定的《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进行系统探讨。涉及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侵权责任的构成、归责原则、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工伤保险的性质、意义、原则,以及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具体法律适用等内容。本文对《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和《工伤保险条例》之间的差异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并进行剖析和比较,分析归纳两者的异同点。最后笔者对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具体法律适用作了分析。
【关键词】:交通肇事 工伤保险 人身损害赔偿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3;D922.5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1
- 第一章 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11-21
- 第一节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的侵权损害赔偿的概念12-16
- 一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侵权责任的构成12-13
- 二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侵权责任的归责13-15
- 三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侵权责任的局限15-16
- 第二节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16-21
- 一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工伤保险的意义17-18
- 二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工伤保险的性质18-19
- 三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工伤保险的原则19-21
- 第二章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的赔偿类目21-36
- 第一节 因治疗支出的费用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22-28
- 一 工伤医疗费(医疗费)23-24
- 二 护理费24
- 三 就医交通费(交通费)24-25
- 四 住宿费(就医住宿费)25-26
- 五 住院伙食补助费26
- 六 停工留薪(误工费)26-27
- 七 营养费27-28
- 第二节 因死、残增加的支出及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减少的收入28-34
- 一 伤残补助金(残疾赔偿金)29
- 二 辅助器具费(残疾辅助器具费)29-30
- 三 康复治疗费(康复费)30
- 四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死亡赔偿金)30-31
- 五 丧葬补助金(丧葬费)31-32
- 六 供养亲属补助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侵权法将其并入残疾、死亡赔偿金)32-33
- 七 工伤复发待遇(后续治疗费)33
- 八 康复护理费33-34
- 九 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34
- 第三节 受害人及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的补偿及其它赔偿34-36
- 第三章 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法律适用36-42
- 第一节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的救济适用模式36-40
- 一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救济适用的"择一"模式37-38
- 二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救济适用的"取代"模式38-39
- 三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救济适用的"兼得"模式39
- 四 道路交通工伤事故救济适用的"补充"模式39-40
- 第二节 机动车交通肇事引发工伤事故的具体法律适用40-42
- 一 请求用人单位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40-41
- 二 请求交通肇事者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41
- 三 请求社会保险机构承担工伤保险待遇支付41-42
- 结论42-43
- 注释43-45
- 参考文献45-46
- 致谢46-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焦艳红;;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以类型化研究为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3 韦国猛;;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浅析——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郑晓剑;陶伯进;;侵权责任能力视域内《侵权责任法》第32条与第33条之解释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张宗高;我国证券民事责任制度不足与完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高鹏;论共同危险行为之归责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尤佳;;《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性质及适用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崔明伍;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杜颖;人格权保护中的保全请求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王俊波;论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晓菲;;论经营服务者的安全保障义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岳彩申;符勇;唐泽兵;;论中国董事及高级管理者责任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途径[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4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景良;黄砚丽;;连带责任人之共同诉讼地位探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姚兵兵;;销售商在专利侵权中赔偿责任的确定——过错侵权理论的运用[A];专利法研究(2003)[C];2003年
7 孙海龙;姚建军;;完善专利侵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以中美两国专利侵害赔偿制度及其司法实践比较为研究视角[A];专利法研究(2008)[C];2009年
8 孙世光;;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正义性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9 刘茹;;试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与完善[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10 朱慧芬;汤啸天;陈冬沪;夏春琴;王健;金黎钢;管丽娟;;公共场所监控图像采集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研究报告[A];2009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妍;当代中国物权法基本问题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丁利明;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段荣芳;体育运动伤害侵权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臻;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独立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玉英;商业广告虚假荐证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叶传禄;著作权侵权赔偿责任及赔偿数额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马锦毅;论雇主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力;第三领域保险中适用损害补偿原则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74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7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