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反思与对策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反思与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协商 合作剩余 谈判力 威胁承诺 劳工三权
【摘要】:实践中,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基本失灵。劳资双方谈判力悬殊是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谈判需要建立在双方力量大致均衡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国劳方的谈判力基本上趋于零,其根源在于我国关于谈判力的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的软约束、集体协商制度运行不良、罢工权缺失以及工会的缺位和错位等方面。应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推进罢工权立法、健全工会制度等措施来对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加以完善。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劳动争议协商 合作剩余 谈判力 威胁承诺 劳工三权
【基金】:司法部2012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青年项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运行分析——基于实证的考察”(12SFB3021)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1劳动争议协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争议协商是指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进行商谈并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存在于争议处理的各个阶段,包括争议发生后但劳动关系并未结束的情况下劳资之间的沟通行为。狭义的协商是指劳动争议发生后劳资双方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清军;许晓军;;劳资群体性事件与工会利益均衡及表达机制的建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蓓;;以“或审或裁”模式重构个别劳动争议处理机制[J];法学;2013年04期
2 肖中泽;;论我国劳动法利益平衡的实现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3年13期
3 余友飞;;民营企业构建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研究[J];开放导报;2012年03期
4 王阳;;转型期中国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04期
5 周艳云;;广东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法制控制[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云飞;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季洁;社会转型期我国劳资冲突与化解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肖渭川;论我国集体谈判结构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范超峰;论非公有经营主体劳动关系失衡的法律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昱廷;我国私营企业工会在劳资博弈中的角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建嵘;;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我能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J];教育与职业;2004年25期
2 张勇;化解劳动争议的方法[J];湖南农业;2005年12期
3 ;我国劳动争议案七大特点[J];职业;2006年10期
4 ;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3期
5 吉志铭;;泰州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强化劳动争议柔性处理[J];中国劳动;2009年04期
6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解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01期
7 高茂祥;;基于劳动争议调解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思考[J];经济师;2012年03期
8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王全兴;白莲湘;吴文芳;李坤刚;毛红杏;;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2年09期
9 常廷彬;姚震乾;;试论劳动争议调解[J];探求;2012年06期
10 王洋洋;王美蓉;;关于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制度的调查报告——基于南京市18个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实地访谈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本市首家民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5年
2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黄世宏;制定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法[N];福建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倪豪梅;加快劳动争议调解立法[N];人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劳动争议仲裁遭遇难题[N];西安日报;2005年
7 ;劳动争议仲裁知识问答[N];昌吉日报;2007年
8 赵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旬首次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白蕾;劳动争议立法聚焦四热点[N];福州日报;2006年
10 金英杰;企业应保障职工享有申请劳动争议的权利[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杨思远;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与法律救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1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8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