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工伤赔偿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工伤赔偿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迅猛发展,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得到极大关注。劳务派遣又称劳动力派遣、劳动租赁、人员派遣、人才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单位与派遣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再由派遣机构将人派遣到实际需要用人企业的一种区别于传统直接用工的新型用工方式。从劳务派遣的目的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全程派遣、转接派遣、减员派遣、试用派遣、项目派遣等。最早的劳务派遣行业起源于1920年美国,主要是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后我国人才市场运用一种新的用人、用工方式,使用范围广,可将劳务派遣人员派遣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域进行工作。劳务派遣人员不同于正式员工,因此在除了在工资待遇、福利权益、职务晋升方面有明显差别外,劳务派遣人员从业岗位和环境也令人担忧,容易出现工伤。而属于高危行业的造船行业劳务派遣人员大多从事电工、焊工、喷漆工、吊车工、打磨工等苦、脏、热、累的危险工作,发生工伤的事故的概率更是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但由于劳务派遣人员维权意识不强、维权过程复杂等因素放弃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本文通过对X船厂劳务派遣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以及对已经发生的工伤案例进行综合研究,从政府相关部门、劳务派遣行业、用工单位、劳务派遣人员等宏观、微观几个角度深入分析工伤赔偿在机制、体制、法制以及其他资源等方面不足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从完善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行政监管、加强改进对用工单位的用工监管、缩短工伤赔偿时间,简化工伤赔偿程序、推进完善劳务派遣管理的三方协调机制、健全工会维权机制等方面提出具有一定实操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进一步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跟踪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维护劳务派遣人员权益;构建和谐企业,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创新用工方式,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监管职能。
【关键词】:农民工 劳务派遣 工伤赔偿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2;F24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1 绪论6-1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6-10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4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5
- 1.4 相关概念15-16
- 2 广州X船厂劳务派遣基本情况及工伤赔偿现状16-37
- 2.1 广州X船厂劳务派遣基本情况16-17
- 2.2 广州X船厂劳务派遣工伤赔偿现状17-37
- 3 劳务派遣工伤赔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7-42
- 3.1 相关法律制度方面37-38
- 3.2 公共行政部门方面38-39
- 3.3 劳务派遣行业方面39
- 3.4 用工单位方面39-40
- 3.5 工会组织以及其他方面40-42
- 4 优化劳务派遣人员工伤赔偿的对策建议42-50
- 4.1 完善劳务派遣相关法律制度方面42-43
- 4.2 提高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方面43-45
- 4.3 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经营行为方面45-46
- 4.4 加强用工单位监管方面46-48
- 4.5 履行工会组织职责以及其他方面48-50
- 5 研究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树梓;浅议工伤赔偿案件审理的几个相关问题[J];山东审判;2001年03期
2 本刊编辑部;未签合同也应按工伤赔偿[J];劳动保障通讯;2001年12期
3 ;合同未签 利益受损——张某工伤争议案引出的思考[J];中国劳动;2002年03期
4 董伟宝;从一起工伤争议看民工权益的保护[J];中国劳动;2002年05期
5 陈广益,史继科;这起工伤赔偿纠纷案如何断[J];中国劳动;2002年09期
6 马景刚;法院判决工伤认定合法有效[J];中国劳动;2003年06期
7 秦恩才;工伤赔偿法律制度探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陈永发;工伤赔偿以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J];中国劳动;2004年06期
9 袁合川,郑兰英;违法转包中的工伤责任主体[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11期
10 陈桂英;工伤赔偿时效是关键[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志业;李争圆;;现行工伤认定制度的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周贤日;;中国工伤认定制度探微——以最高法院公报的五个工伤认定案件为视角[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曙光;;试论行政裁量权在工伤行政确认中的适用与规范——以工伤认定中工作场所的涵义为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郭立天;王雪鸿;;完善用人单位在工伤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上的法律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曹艳春;张扬;;劳务派遣中的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研究[A];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新华;参加单位活动受伤 工伤认定闹出纠纷[N];法治快报;2007年
2 李诗茵;点击企业不服工伤认定之“误区”[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付忠;工伤认定法律要点及工伤责任承担[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4 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 胡锦武;工伤认定难,看江苏如何破解[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陈梦婕;第一时间维护工伤者权益[N];福建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周保东;工伤私了有风险[N];徐州日报;2008年
7 叶祝颐;中暑申请工伤不能止于提醒[N];深圳商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张灿灿 程振楠;工伤之殇:48小时之外谁买单[N];检察日报;2012年
9 苑广阔;别让工伤“48小时之限”成为挽救生命的障碍[N];中国商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吴雪君;工伤之后的一连串问号[N];工人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姗姗;船员工伤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游杰;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3 张登;工伤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的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苏文普;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莉莉;论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东爽;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兴元;工伤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郭少飞;工伤损害救济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王静;工伤赔偿法律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汪佳慧;论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8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88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