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法》立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00:21
本文致力于我国草原立法问题的研究,并以立法价值为框架进行编排。本文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是文章的绪论和对《草原法》总则的研究。对《草原法》中的“草原”进行重新定义,认为草原是“包含了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在内的草地生态系统”;对《草原法》上的“草原人”进行创新,首次提出“草原人”概念,并将其界定为“理性生态文化人”。这些基本法理问题的回答,为全文《草原法》立法价值、立法原则、立法体系的重新构建,做好了法理上的铺垫。本文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对《草原法》分则的研究。以草原立法价值追求中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为体系进行编排,分别围绕草原经济、草原生态、草原民族三个主要板块,对《草原法》进行“物化”、“绿化”、“文化”,以推动其“法典化”。并在各个部分细化和新增分则内容,如草原权属、草原行政管理(规划、建设、保护)、草原生态奖补、草原监督检查、草原法律责任、草原公益诉讼、草原生态习惯法等内容。本文第三部分(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包括狭义上对本论文的总结,广义上对生态法定位的思考,以及本文的研究不足。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写作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写作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
1.3.1 文献综述
1.3.2 本文创新
第二章 《草原法》立法基本法理问题讨论
2.1 论“草原”
2.1.1 质疑“法律中”的“草原”
2.1.2 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
2.1.3 草原的战略功能与草原的严重退化
2.2 论“草原人”
2.2.1 人性探讨之于“法律上的人”
2.2.2 “草原人”及其推广:“理性生态文化人”
2.2.3 试论生态学与传统法律的“双重失灵”
2.3 论“草原法”
2.3.1 我国草原(习惯)法的发展历程
2.3.2 现行《草原法》只是“草原行政管理办法”
2.3.3 草原法的“物化”、“绿化”、“文化”与“法典化”
第三章 《草原法》的“物化”:草原经济
3.1 “资源”与“环境”之辩
3.1.1 资源与环境的定义辨析
3.1.2 资源与环境的特征辨析
3.1.3 资源法与环境法的辨析
3.2 草原被“资源法”过度“物化”
3.2.1 草原单行法在资源法中的位置
3.2.2 自然资源物权的中国范式
3.3 草原“双承包”引致的“双陷阱”
3.3.1 封建社会时期的草原权属制度
3.3.2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草原权属制度
3.3.3 改革开放之后的草原“双承包”
3.4 对草原“用益物权”的基本结论
3.4.1 草原承包正反双方的交锋
3.4.2 明晰权属才能创新新的合作方式
3.5 草原“生态补奖”的第一个五年
3.5.1 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
3.5.2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
3.5.3 草原生态补奖的内容和效果
3.6 甘南牧区入户调研笔记节选
3.6.1 访谈甘南牧区的普通牧户(案例6个)
3.6.2 访谈甘南牧区地方政府干部和官员(日记1篇)
第四章 《草原法》的“绿化”:草原生态
4.1 哲学认知:生态伦理的历程
4.1.1 人类中心主义
4.1.2 生物中心主义
4.1.3 生态中心主义
4.2 法律确认:“环境权”的破茧成蝶
4.2.1 “环境权的诞生与发展
4.2.2 环境权对传统法律知识的挑战
4.3 再论“环境权”和“环境法律关系”
4.3.1 生态“环境观”的再认识
4.3.2 环境法核心问题之我见
4.4 司法实践:“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
4.4.1 公益诉讼
4.4.2 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
4.4.3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
4.5 “环境法”对“草原法”的冲击和改造
4.5.1 草原法为应对环境保护而做出的调整
4.5.2 草原环境公益诉讼应该写进《草原法》
第五章 《草原法》的“文化”:草原民族
5.1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
5.1.1 人类生态学
5.1.2 民族生态学
5.2 藏族苯教中的生态元素
5.2.1 藏族苯教的发展演化(吐蕃政权建立之前)
5.2.2 苯教的基本教义与生态习惯
5.3 藏传佛教中的环保意识
5.3.1 藏传佛教的发展演化(吐蕃政权建立之后)
5.3.2 佛苯融合之后的生态新规范
5.4 藏族“生态习惯法”的困境
5.4.1 生态习惯法
5.4.2 藏族生态习惯法的结构层次
5.4.3 藏区生态环境的衰退和传统文化的流失
5.5 民族习惯法背景下对现行《草原法》的反思
第六章 结论
6.1 狭义总结:草原法的立法问题研究
6.1.1 关于《草原法》基本法理问题的回答
6.1.2 关于《草原法》立法价值追求的拓展
6.1.3 关于《草原法》“法典化”的大胆设想
6.2 广义遐思:“什么是法”的生态学思考
6.2.1 法律“三元论”的构想
6.2.2 “生态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位置
6.3 研究不足:只是立法研究层面的一个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补偿:迈向生态文明的“绿金之道”[J]. 赵越,刘桂环,马国霞,王金南. 中国财政. 2018(02)
[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贫困影响评价——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为例[J]. 张浩. 学海. 2015(06)
[3]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应——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 路冠军,刘永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7)
[4]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包晓斌. 改革与战略. 2015(06)
[5]农业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学的补充与超越[J]. 齐文涛,任继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6]典型草原牧区“生态奖补”政策落实及牧户偏好研究[J]. 谭仲春,张巧云,谭淑豪,石洁晴,张伟. 生态经济. 2014(10)
[7]草原退化的价值视角与治理[J]. 营刚,郭晓川,王锋正,杨中东,茶娜. 中国草地学报. 2014(05)
[8]基于产权明晰与家庭承包制的草原退化治理机制分析[J]. 李金亚,薛建良,尚旭东,李秉龙. 农村经济. 2013(10)
[9]对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的思考[J]. 姜渊.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8)
[10]《草原法》修订施行十年来成效斐然[J]. 刘加文. 中国畜牧业. 2013(06)
博士论文
[1]我国草原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万政钰.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划界定牧与国家建构[D]. 王勇.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草原奖补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及政策建议[D]. 金藏玉.兰州大学 2016
[2]困境与化解:曲合尔村和甲多村牧民草场管理研究[D]. 杨哲.兰州大学 2014
[3]西部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制问题研究[D]. 斯庆图.西北民族大学 2008
[4]生态法上的人[D]. 何晓榕.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8669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写作框架与研究方法
1.2.1 写作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
1.3.1 文献综述
1.3.2 本文创新
第二章 《草原法》立法基本法理问题讨论
2.1 论“草原”
2.1.1 质疑“法律中”的“草原”
2.1.2 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
2.1.3 草原的战略功能与草原的严重退化
2.2 论“草原人”
2.2.1 人性探讨之于“法律上的人”
2.2.2 “草原人”及其推广:“理性生态文化人”
2.2.3 试论生态学与传统法律的“双重失灵”
2.3 论“草原法”
2.3.1 我国草原(习惯)法的发展历程
2.3.2 现行《草原法》只是“草原行政管理办法”
2.3.3 草原法的“物化”、“绿化”、“文化”与“法典化”
第三章 《草原法》的“物化”:草原经济
3.1 “资源”与“环境”之辩
3.1.1 资源与环境的定义辨析
3.1.2 资源与环境的特征辨析
3.1.3 资源法与环境法的辨析
3.2 草原被“资源法”过度“物化”
3.2.1 草原单行法在资源法中的位置
3.2.2 自然资源物权的中国范式
3.3 草原“双承包”引致的“双陷阱”
3.3.1 封建社会时期的草原权属制度
3.3.2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草原权属制度
3.3.3 改革开放之后的草原“双承包”
3.4 对草原“用益物权”的基本结论
3.4.1 草原承包正反双方的交锋
3.4.2 明晰权属才能创新新的合作方式
3.5 草原“生态补奖”的第一个五年
3.5.1 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
3.5.2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
3.5.3 草原生态补奖的内容和效果
3.6 甘南牧区入户调研笔记节选
3.6.1 访谈甘南牧区的普通牧户(案例6个)
3.6.2 访谈甘南牧区地方政府干部和官员(日记1篇)
第四章 《草原法》的“绿化”:草原生态
4.1 哲学认知:生态伦理的历程
4.1.1 人类中心主义
4.1.2 生物中心主义
4.1.3 生态中心主义
4.2 法律确认:“环境权”的破茧成蝶
4.2.1 “环境权的诞生与发展
4.2.2 环境权对传统法律知识的挑战
4.3 再论“环境权”和“环境法律关系”
4.3.1 生态“环境观”的再认识
4.3.2 环境法核心问题之我见
4.4 司法实践:“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
4.4.1 公益诉讼
4.4.2 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
4.4.3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
4.5 “环境法”对“草原法”的冲击和改造
4.5.1 草原法为应对环境保护而做出的调整
4.5.2 草原环境公益诉讼应该写进《草原法》
第五章 《草原法》的“文化”:草原民族
5.1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
5.1.1 人类生态学
5.1.2 民族生态学
5.2 藏族苯教中的生态元素
5.2.1 藏族苯教的发展演化(吐蕃政权建立之前)
5.2.2 苯教的基本教义与生态习惯
5.3 藏传佛教中的环保意识
5.3.1 藏传佛教的发展演化(吐蕃政权建立之后)
5.3.2 佛苯融合之后的生态新规范
5.4 藏族“生态习惯法”的困境
5.4.1 生态习惯法
5.4.2 藏族生态习惯法的结构层次
5.4.3 藏区生态环境的衰退和传统文化的流失
5.5 民族习惯法背景下对现行《草原法》的反思
第六章 结论
6.1 狭义总结:草原法的立法问题研究
6.1.1 关于《草原法》基本法理问题的回答
6.1.2 关于《草原法》立法价值追求的拓展
6.1.3 关于《草原法》“法典化”的大胆设想
6.2 广义遐思:“什么是法”的生态学思考
6.2.1 法律“三元论”的构想
6.2.2 “生态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位置
6.3 研究不足:只是立法研究层面的一个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补偿:迈向生态文明的“绿金之道”[J]. 赵越,刘桂环,马国霞,王金南. 中国财政. 2018(02)
[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贫困影响评价——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为例[J]. 张浩. 学海. 2015(06)
[3]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应——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 路冠军,刘永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7)
[4]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包晓斌. 改革与战略. 2015(06)
[5]农业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学的补充与超越[J]. 齐文涛,任继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6]典型草原牧区“生态奖补”政策落实及牧户偏好研究[J]. 谭仲春,张巧云,谭淑豪,石洁晴,张伟. 生态经济. 2014(10)
[7]草原退化的价值视角与治理[J]. 营刚,郭晓川,王锋正,杨中东,茶娜. 中国草地学报. 2014(05)
[8]基于产权明晰与家庭承包制的草原退化治理机制分析[J]. 李金亚,薛建良,尚旭东,李秉龙. 农村经济. 2013(10)
[9]对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的思考[J]. 姜渊.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8)
[10]《草原法》修订施行十年来成效斐然[J]. 刘加文. 中国畜牧业. 2013(06)
博士论文
[1]我国草原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万政钰.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划界定牧与国家建构[D]. 王勇.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草原奖补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及政策建议[D]. 金藏玉.兰州大学 2016
[2]困境与化解:曲合尔村和甲多村牧民草场管理研究[D]. 杨哲.兰州大学 2014
[3]西部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制问题研究[D]. 斯庆图.西北民族大学 2008
[4]生态法上的人[D]. 何晓榕.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8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09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