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发布时间:2021-07-13 10:15
交通肇事罪是最常见多发的犯罪之一,危害整个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对本罪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公共交通秩序以及公共安全,都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本文针对交通肇事罪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一些争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本文首先论述了交通肇事罪主体的认定,阐明了“非交通运输人员”的范围是指除交通运输人员以外的一切人员,主要讨论了几类特殊人员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性问题。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本文探讨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两个问题。从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基本犯罪为前提,对逃逸行为的主客观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争议颇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罪过形式以及认定与处置等几个方面。关于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认定,笔者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是成立的,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7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可罚性依据,而《解释》第5条第2款违背了刑法理论上的一般原理,属于越权解释。最后,在借鉴国外有关交通安全犯罪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对交...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一、交通肇事罪主体的认定
(一) 交通运输人员
(二) 非交通运输人员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
(一)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二)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
三、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一) 交通肇事罪共同过失犯罪的认定
(二) 对《解释》第5 条第2 款的认定
四、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
(一) 规范定罪标准
(二) 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
(三) 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罪名化[J]. 黄河. 政治与法律. 2005(04)
[2]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实质和范围[J]. 关晶.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3]论缺乏偿还能力构成交通肇事罪[J]. 欧居尚.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02)
[4]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J]. 冯春.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5]交通肇事罪之争议问题再研究——兼评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J]. 杨毓显.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2)
[6]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J]. 刘东根.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02)
[7]“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应为独立罪名[J]. 朱建华,都龙元.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5)
[8]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J]. 侯国云. 法学. 2002(07)
[9]中外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周雪艳.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10]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李艳玲,贾树勇.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281875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一、交通肇事罪主体的认定
(一) 交通运输人员
(二) 非交通运输人员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
(一)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二)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
三、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一) 交通肇事罪共同过失犯罪的认定
(二) 对《解释》第5 条第2 款的认定
四、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
(一) 规范定罪标准
(二) 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
(三) 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独立犯罪化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罪名化[J]. 黄河. 政治与法律. 2005(04)
[2]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实质和范围[J]. 关晶.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3]论缺乏偿还能力构成交通肇事罪[J]. 欧居尚.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02)
[4]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J]. 冯春.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5]交通肇事罪之争议问题再研究——兼评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J]. 杨毓显.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2)
[6]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J]. 刘东根.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02)
[7]“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应为独立罪名[J]. 朱建华,都龙元.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5)
[8]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缺陷分析[J]. 侯国云. 法学. 2002(07)
[9]中外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周雪艳.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10]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李艳玲,贾树勇.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281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8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