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之完善
发布时间:2021-08-04 21:49
近年来随着污染事故的频发,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缺陷日益暴露。立法模式粗疏滞后、生态法益受到漠视、主观罪过模糊不明、危险结果被拒之门外、刑罚设置不科学等诸多立法缺陷制约了刑法打击污染环境犯罪的力度,因此完善这部分的刑事立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环境犯罪与污染环境犯罪概念的基础上,进而介绍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与不足,通过比较借鉴域外环境刑法的规定,提出一些立法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环境刑事改革贡献绵薄之力。本文遵循了传统硕士论文“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比较研究——探索对策”的思路。文章第一部分首先从核心名词“环境犯罪”与“污染环境犯罪”的概念厘定出发,以“法益保护主义”作为揭示内涵的索引,分别廓清了广义的环境犯罪和狭义的环境犯罪两个概念,揭示出站在“人文生态主义”立场上还原自然环境独立法益身份的“广义环境犯罪”概念才是世界环境刑事立法的大势所趋。并介绍了关于“污染环境犯罪”法益的四种学说,在分析各自利弊的基础上总结出污染环境犯罪的具体概念,紧接着通过与破坏资源保护犯罪进行比照,归纳分析了污染环境犯罪在危害后果、主体、主观罪过与因果关系四个方面的特征。文章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污...
【文章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污染环境犯罪及其立法现状概述
1.1 何为“污染环境犯罪”?
1.1.1 “环境犯罪”之解读
1.1.2. “污染环境犯罪”之界定
1.2 “污染环境犯罪”的特征
1.2.1. 危害后果的复杂性
1.2.2 犯罪主体集中在企业等经济组织
1.2.3 主观罪过多为重大过失或间接故意
1.2.4 因果关系的间隔、模糊与难以认定
第二章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概况与评析
2.1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概况
2.1.1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沿革
2.1.2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现状
2.2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进步与不足
2.2.1 立法体例不科学制约环境刑事司法
2.2.2. “环境污染罪”罪名设置的不足
2.2.3 刑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差
第三章 域外污染环境犯罪立法之比较借鉴
3.1 立法模式
3.1.1 大陆法系
3.1.2 英美法系:各具特色的附属刑法模式
3.2 具体犯罪构成
3.2.1 主体——对单位犯罪的事实认可
3.2.2 主观方面——故意与过失
3.2.3 客观方面——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
3.3 刑罚配置
3.4 域外环境刑法对我国立法完善之启示
第四章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分析及具体构思
4.1 污染环境罪法益保护前置化的必要性论证
4.1.1 在“谦抑性”前提下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
4.1.2 风险社会语境下刑法调适的应然趋势
4.1.3 通过刑法手段构建健康环境文化、回归理性生态哲学的捷径
4.2 具体完善构想
4.2.1 对立法体例的完善
4.2.2 对“污染环境罪”的完善
4.2.3. 对刑罚的进一步完善
4.2.4 明确污染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哲学反思[J]. 陈开琦,向孟毅.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2)
[2]简评近年来的刑事司法解释[J]. 张明楷. 清华法学. 2014(01)
[3]刑法视域内的中国环境文化建设思考[J]. 向孟毅. 中华文化论坛. 2013(12)
[4]司法重拳严惩环境犯罪——解读《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 刘文佳,姜青新. WTO经济导刊. 2013(08)
[5]我国污染环境犯罪中法益保护前置化问题探讨——以过失“威胁犯”的引入为视角[J]. 陈开琦,向孟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6]我国环境污染刑事判决阙如的成因与反思——基于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J]. 焦艳鹏. 法学. 2013(06)
[7]论环境污染的刑法治理:理念更新与立法完善[J]. 赵秉志,冯军. 法治研究. 2013(04)
[8]我国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证明方法之综合运用[J]. 唐双娥. 法学论坛. 2012(05)
[9]中德环境污染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吴献萍. 河北法学. 2012(01)
[10]法益保护和权利保障视域中的环境犯罪立法与解释[J]. 赵星. 政法论坛. 2011(06)
本文编号:3322468
【文章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污染环境犯罪及其立法现状概述
1.1 何为“污染环境犯罪”?
1.1.1 “环境犯罪”之解读
1.1.2. “污染环境犯罪”之界定
1.2 “污染环境犯罪”的特征
1.2.1. 危害后果的复杂性
1.2.2 犯罪主体集中在企业等经济组织
1.2.3 主观罪过多为重大过失或间接故意
1.2.4 因果关系的间隔、模糊与难以认定
第二章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概况与评析
2.1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概况
2.1.1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沿革
2.1.2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现状
2.2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进步与不足
2.2.1 立法体例不科学制约环境刑事司法
2.2.2. “环境污染罪”罪名设置的不足
2.2.3 刑罚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差
第三章 域外污染环境犯罪立法之比较借鉴
3.1 立法模式
3.1.1 大陆法系
3.1.2 英美法系:各具特色的附属刑法模式
3.2 具体犯罪构成
3.2.1 主体——对单位犯罪的事实认可
3.2.2 主观方面——故意与过失
3.2.3 客观方面——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
3.3 刑罚配置
3.4 域外环境刑法对我国立法完善之启示
第四章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分析及具体构思
4.1 污染环境罪法益保护前置化的必要性论证
4.1.1 在“谦抑性”前提下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
4.1.2 风险社会语境下刑法调适的应然趋势
4.1.3 通过刑法手段构建健康环境文化、回归理性生态哲学的捷径
4.2 具体完善构想
4.2.1 对立法体例的完善
4.2.2 对“污染环境罪”的完善
4.2.3. 对刑罚的进一步完善
4.2.4 明确污染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哲学反思[J]. 陈开琦,向孟毅.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2)
[2]简评近年来的刑事司法解释[J]. 张明楷. 清华法学. 2014(01)
[3]刑法视域内的中国环境文化建设思考[J]. 向孟毅. 中华文化论坛. 2013(12)
[4]司法重拳严惩环境犯罪——解读《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 刘文佳,姜青新. WTO经济导刊. 2013(08)
[5]我国污染环境犯罪中法益保护前置化问题探讨——以过失“威胁犯”的引入为视角[J]. 陈开琦,向孟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6]我国环境污染刑事判决阙如的成因与反思——基于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J]. 焦艳鹏. 法学. 2013(06)
[7]论环境污染的刑法治理:理念更新与立法完善[J]. 赵秉志,冯军. 法治研究. 2013(04)
[8]我国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证明方法之综合运用[J]. 唐双娥. 法学论坛. 2012(05)
[9]中德环境污染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吴献萍. 河北法学. 2012(01)
[10]法益保护和权利保障视域中的环境犯罪立法与解释[J]. 赵星. 政法论坛. 2011(06)
本文编号:3322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32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