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立法重构
发布时间:2022-02-25 00:00
作者以审前准备程序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以期重构审前准备程序,使我国诉讼机制更加科学和成熟。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特征、价值与功能。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是指法院受理案件后开庭审理前,为达到适合开庭审理的目的而设置的,以法院主持下的双方当事人收集、交换证据、确定争议焦点为主要内容的程序。从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看,审前准备程序有以下特征:审前准备程序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当事人收集交换证据和确定争议焦点;审前准备程序时间的特定性;程序的独立性;以当事人处分权为主导,法院适当介入为保证。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程序正义和程序效益两方面。审前准备程序具有以下功能;交换证据,确定争议焦点;防止“诉讼突袭”,保障公正;提高诉讼参与性;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促进诉讼和解,及时化解纠纷等。 第二部分: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审前准备程序的比较研究。 根据当事人和法官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当事人主义和法院职权主义两种审前准备程序。其中,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美、法等国。实行法院职权主义审前准备程序的国家...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特征、价值与功能
(一) 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
(二) 审前准备程序的特征
(三) 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
1. 审前准备程序的程序正义价值
2. 审前准备程序的效益价值
(四) 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
二、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审前准备程序的比较研究
(一) 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
1. 英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2. 美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3. 法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二) 法院职权主义审前模式
1. 德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2. 日本的审前准备程序
(三) 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与法院职权主义审前模式之比较
三、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研讨
(一) 司法实务运作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弊端评析
1. 我国司法实务运作模式的历史沿革
2.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弊端分析
(二) 立法回顾与研讨
1.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立法的三个阶段
2.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立法的特征
3.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缺陷
四、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重构
(一) 审前准备程序的目标设计
(二) 审前准备程序立法重构的原则
1. 审判公正原则
2. 公开、效益原则
3.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
4. 方便审判活动原则
5. 吸收借鉴和适合国情原则
(三) 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设计
1. 繁简分流制度
2. 审前准备法官与庭审法官相分离的制度
3. 阐明权制度
4. 强制答辩制度
5. 当事人申请查证制度
6. 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制度
7. 审前会议制度
8. 审前调解制度
(四) 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重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浅见[J]. 白绿铉. 中外法学. 1999(01)
[2]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与社会——参加法社会学国际协会第31届学术大会之后的思考[J]. 季卫东. 中国社会科学. 1996(03)
本文编号:3643715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特征、价值与功能
(一) 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
(二) 审前准备程序的特征
(三) 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
1. 审前准备程序的程序正义价值
2. 审前准备程序的效益价值
(四) 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
二、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审前准备程序的比较研究
(一) 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
1. 英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2. 美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3. 法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二) 法院职权主义审前模式
1. 德国的审前准备程序
2. 日本的审前准备程序
(三) 当事人主义审前模式与法院职权主义审前模式之比较
三、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研讨
(一) 司法实务运作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弊端评析
1. 我国司法实务运作模式的历史沿革
2.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弊端分析
(二) 立法回顾与研讨
1.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立法的三个阶段
2.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立法的特征
3.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缺陷
四、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重构
(一) 审前准备程序的目标设计
(二) 审前准备程序立法重构的原则
1. 审判公正原则
2. 公开、效益原则
3.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
4. 方便审判活动原则
5. 吸收借鉴和适合国情原则
(三) 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设计
1. 繁简分流制度
2. 审前准备法官与庭审法官相分离的制度
3. 阐明权制度
4. 强制答辩制度
5. 当事人申请查证制度
6. 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制度
7. 审前会议制度
8. 审前调解制度
(四) 审前准备程序的立法重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现代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浅见[J]. 白绿铉. 中外法学. 1999(01)
[2]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与社会——参加法社会学国际协会第31届学术大会之后的思考[J]. 季卫东. 中国社会科学. 1996(03)
本文编号:3643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4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