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明晰

发布时间:2017-10-17 13:31

  本文关键词: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明晰


  更多相关文章: 集体土地 集体土地所有权 所有权主体 农民集体 主体虚位


【摘要】:众所周知,农民对其所拥有的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使用分配情况将直接的影响到其生活水平,也将深刻的影响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的法律制度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法律地位,但这一制度的一些缺陷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而愈发暴露,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问题。“农民集体”是法学界公认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其主体地位受到国家立法的支撑,但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不明确的,用法律术语来说就是存在虚位问题,该问题可以细划为权属主体虚位与权利代表行使主体虚位两类,这成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对集体土地归谁所有、由谁代表行使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的探讨主题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明晰”,即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法律制度的具体运用中暴露出的虚位缺陷如何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使得我国广大的集体土地在现实运用中明确土地权利归谁所有、由谁代表行使这两大基本问题。本文的论述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即首先明确“是什么”,对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法律制度的虚位表现进行阐述并将其细化为权属主体的虚位与权利代表行使主体的虚位两大类;其次,解决“为什么”,对该法律缺陷的具体产生原因详细分析;最后,确认“怎么办”,对该问题的具体细划表现分别提出解决建议,即权属主体的问题应当明确现定的法定主体的内涵、范围及性质,代表行使主体问题应当确定现实的合理的唯一的行使机构,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组织关系及较为协调的外部关系。本文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对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青睐有加。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从产生到逐步演变完善的过程都深深刻着我国历史的烙印,若不结合历史原因分析得出解决方案,任何建议与措施都将仅仅是扬汤止沸而已;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外国先进制度有利于我们走出思维定势,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找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整合相关理论及王利明学者的相关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文作者的理解明确了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主体农民集体的内涵,并提出以“户籍+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标准明确农民集体范围及将农民集体的民事主体性质定位于其他组织的建议;同时,提出土地管理委员会适宜充当集体土地权利的专门行使组织,并将“信息公开制度”与“职业经理人制度”贯穿该组织建设的建议,并对该组织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所应明晰的内部组织机构问题与外部关系协调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集体土地 集体土地所有权 所有权主体 农民集体 主体虚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4
  • 1.1.2 研究意义14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4-17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6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16-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8
  • 1.3.1 研究内容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8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18-19
  • 第2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现状及产生原因19-31
  • 2.1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现状19-26
  • 2.1.1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主体虚位19-24
  • 2.1.2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代表行使主体虚位24-26
  • 2.2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产生原因26-30
  • 2.2.1 虚位的根本原因26-28
  • 2.2.2 虚位的理论原因28-29
  • 2.2.3 虚位的立法原因29-30
  • 2.3 小结30-31
  • 第3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主体的明晰31-44
  • 3.1 权属主体明晰的理论基础31-34
  • 3.1.1 日耳曼新型总有理论31-33
  • 3.1.2 对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理论的借鉴建议33-34
  • 3.2 权属主体明晰的具体方案34-43
  • 3.2.1 农民集体内涵的明晰34-36
  • 3.2.2 农民集体范围的明晰36-41
  • 3.2.3 农民集体性质的明晰41-43
  • 3.3 小结43-44
  • 第4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利代表行使主体的明晰44-52
  • 4.1 权利代表行使主体的基本问题概述44-46
  • 4.2 权利代表行使主体内部组织机构的完善建议46-49
  • 4.2.1 权力机构46-47
  • 4.2.2 执行机构47-48
  • 4.2.3 监督机构48-49
  • 4.3 权利代表行使主体外部组织关系的明晰建议49-50
  • 4.4 小结50-52
  • 结论与展望52-54
  • 1、结论52
  • 2、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思 ,栋亭;坝王南自然村能否成为18.468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02期

2 胡君;莫守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反思与重构[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3 胡吕银;;在超越的基础上实现回归——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理论、思路和方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6年06期

4 栗胜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J];特区经济;2008年08期

5 祝之舟;;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和发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庞锋;;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辨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袁震;;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政治伦理价值及实现[J];才智;2010年17期

8 范常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的模式选择与再造[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邓江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理论界;2011年07期

10 李杨;;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具体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1年S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祝之舟;;浅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形态和发展趋势[A];2009年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祝之舟;;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重建——基于对“组有村管”模式的批判与反思[A];2011年第二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贾宝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立法反思[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鲁宁;;集体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法律制度改革论[A];2011年第二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彭小青;;试谈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以顺昌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永辉;;集体土地所有权再解读[A];2013年第四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汪鹏;;浅谈集体土地所有权价格[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9 汤小平;闫猛;;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登记的技术方法[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振杰;聂庆微;聂庆宇;;浅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的意义和影响[A];2013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勇;西乡县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部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应建勇;杭州发出首张集体土地所有权证[N];浙江日报;2003年

3 蔡卫华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登记中如何把握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4 卢驭麟、翁醉;杭州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证》[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5 孙吉晶 叶盛;我市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N];宁波日报;2013年

6 记者 张茂洁 实习生 邹智W,

本文编号:1049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049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