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我国数字遗产继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11:36

  本文关键词:我国数字遗产继承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遗产 继承制度 立法保护 网络服务商


【摘要】: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生活、行为方式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在千千万万PC终端连接形成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利用即时通信工具沟通感情、利用大型网络游戏愉悦身心、利用购物网站采购物品。当人们走到生命终点时,都在网络环境中积累了大量数字遗产,由此衍生出来的数字遗产继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学界对数字遗产继承的关注始于2010年,该问题也在2012年继承法修正草案中成为探讨热点,2014年美国特拉华州出台《数字访问与数字账号委托访问法》。笔者认为借由《继承法》修正之契机,借鉴境外立法或实践经验,立足财产法体系和继承法理论,在现有继承法体系内构建数字遗产继承的特色制度却有必要。数字遗产的继承并非空谈,无论从经济、伦理价值来看,还是法治角度,继承数字遗产都有其必然性。文章从数字遗产的概念争议谈起,证明了数字遗产属于继承法中的合法财产,并在评述现有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依照“通道”—“内容”将数字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为下文探讨问题做了理论铺垫。接着从用户、网络服务商、法律三个角度入手,剖析了继承面临的具体困境,主要表现为公民观念陈旧、与网络服务商利益存在冲突、法律属性不明、具体继承规则缺失等。基于物权法发展趋势及美国新出台的法律,笔者认为数字遗产属于“物”,应该将其所有权归于用户,并通过合理调整网络服务商与用户间的服务合同,打破隐私保护伞,平衡双方利益。在理清权属关系的基础上,细化现有继承制度,提出明确继承客体、限制性突破继承顺位、完善数字遗产分割办法及继承程序、做好辅助性制度建设等建议,以期能为该问题的解决尽绵薄之力。数字遗产的继承任重道远,笔者不期能建言献策,构建完善的数字遗产继承的特色制度,只望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数字遗产的关注,每个用户都能尽量在生前对自己享有的数字财产做出妥善安排。
【关键词】:数字遗产 继承制度 立法保护 网络服务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5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第1章 绪论13-19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3-15
  • 1.1.1 选题背景13-15
  • 1.1.2 选题意义15
  • 1.2 国内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15-17
  • 1.2.1 理论研究15-17
  • 1.2.2 实践经验17
  • 1.3 国外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17-18
  • 1.3.1 理论研究与立法概述17
  • 1.3.2 实践经验总结17-18
  • 1.4 研究方法18-19
  • 1.4.1 历史文献法18
  • 1.4.2 比较法18
  • 1.4.3 数据调查法18
  • 1.4.4 访谈法18
  • 1.4.5 唯物辩证法18-19
  • 第2章 “数字遗产”的概念界定及属性19-28
  • 2.1 数字遗产的概念19-20
  • 2.1.1 主要观点19-20
  • 2.1.2 本文观点20
  • 2.2 数字遗产的事实特征20-22
  • 2.2.1 无形性21
  • 2.2.2 附着性21
  • 2.2.3 时限性21
  • 2.2.4 价值性21-22
  • 2.3 数字遗产属于“合法财产”的证成22-25
  • 2.3.1 数字遗产属于财产22-24
  • 2.3.2 数字遗产属于继承法上的“其他合法财产”24-25
  • 2.4 数字遗产的分类及意义25-28
  • 2.4.1 学界观点25-26
  • 2.4.2 本文观点26-27
  • 2.4.3 分类意义27-28
  • 第3章 数字遗产继承的必要性分析28-33
  • 3.1 顺应社会需求及国际趋势28-30
  • 3.2 经济价值——促进资源利用30-31
  • 3.3 伦理价值——代系间精神价值的抚慰31
  • 3.4 贯穿民法自治理念31-33
  • 第4章 数字遗产继承困境剖析33-40
  • 4.1 部分公民观念陈旧,数字遗产继承意识淡薄33-34
  • 4.2 网站服务商成为有力拦路虎34-37
  • 4.2.1 “点击式”用户协议排除或限制继承34-35
  • 4.2.2 隐私权成为阻碍继承的“保护伞”35-36
  • 4.2.3 现实操作成本高昂36-37
  • 4.3 顶层设计缺乏37-39
  • 4.3.1 数字遗产法律属性界定不明37-38
  • 4.3.2 财产权利归属不明38
  • 4.3.3 具体继承规则细化面临挑战38-39
  • 4.4 私立托管模式收效甚微39-40
  • 第5章 数字遗产继承管道的打通—以网络服务商为视角40-45
  • 5.1 网络服务商“最终用户协议”排除继承可能性的不正当性分析40-41
  • 5.2 隐私权保护与继承价值的平衡41-43
  • 5.3 成本高昂的破解之道43-45
  • 第6章 数字遗产继承管道的打通——以权利归属为视角45-51
  • 6.1 数字财产权物权属性的确立45-48
  • 6.1.1 知识产权说的否定45
  • 6.1.2 新型财产权和无形财产权说的反驳45-46
  • 6.1.3 债权说的质疑46-47
  • 6.1.4 数字遗产“物”的属性的确立47-48
  • 6.2 数字遗产的所有权主体是用户48-49
  • 6.3 所有权归属用户模式下,网络服务商和用户利益的平衡49-51
  • 第7章 数字遗产继承制度的构建及规则细化51-59
  • 7.1 明确数字遗产继承的客体51-52
  • 7.2 继承主体及顺位的突破52-53
  • 7.2.1 国外关于继承主体的介绍52
  • 7.2.2 我国具体规则的创新52-53
  • 7.3 数字遗产的分割及价值评估53-54
  • 7.4 数字遗产继承程序54-56
  • 7.4.1 域外立法简介54-55
  • 7.4.2 我国数字遗产继承程序的细化规定55-56
  • 7.5 无人继承时的处理56-57
  • 7.6 辅助性制度的建设57-59
  • 7.6.1 普遍性继承规则的完善57
  • 7.6.2 提高用户数字遗产继承意识57-58
  • 7.6.3 服务商做好协助工作58
  • 7.6.4 专业化数字遗产守护网站的规范运行58-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君卫,凌燕萍;涉外非婚生子女的遗产继承[J];贵州文史天地;2001年01期

2 李德勇;如果放弃遗产继承是否可以不负偿还父亲所欠债务的责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4年01期

3 李德勇;放弃遗产继承,可以不偿还父债吗[J];中国农村科技;2004年03期

4 段鸿雁;;法国家庭遗产继承[J];刊授党校;2010年04期

5 ;遗产继承子女可以独享吗[J];伴侣(A版);2006年08期

6 ;放弃遗产继承不偿债务[J];农家致富;2010年11期

7 陈慧君;刘福明;;为何这两套房屋不能都作为遗产继承?[J];中国人大;2002年04期

8 贲向前;夏新华;;津巴布韦马嘎亚遗产继承权案[J];中国审判;2007年04期

9 孟亚生;;打工妹为非婚遗腹子讨回巨额遗产继承权[J];学习月刊;2010年21期

10 邓伟志;;遗产继承问题是个大熔炉[J];检察风云;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邋通讯员 张文娟 伍小兵;呼吁简化小额基金遗产继承手续[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2 胡眉岩 杨 芬;成都中院成功调解亿元遗产继承案[N];人民法院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党小学;名人遗产继承:“豪门恩怨”何时了[N];检察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徐亢美邋本报通讯员 李鸿光 殷超;遗产案增多 相关法律需普及[N];文汇报;2008年

5 潘家永;抚恤金不能作为遗产继承[N];农民日报;2004年

6 付培育;宅基地不能作为遗产继承[N];农民日报;2012年

7 记者 丁力辛 通讯员 赵建英;河北一丧偶女婿获得遗产继承权[N];人民法院报;2013年

8 高教授;这笔存款可否作为遗产继承[N];人民公安报;2008年

9 石景山区法院 吕丽娜;数字遗产可实现依法继承[N];北京日报;2014年

10 李民 成丽霞;丧葬费能否作为遗产继承[N];江苏法制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悦欣;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杨瑞雪;我国数字遗产继承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沈晓颖;论我国数字遗产的继承[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石珍;论数字遗产继承[D];扬州大学;2013年

5 郑楠;论数字遗产的继承[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雷桂旺;吧城华人遗产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D];厦门大学;2014年

7 黄颍;论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赵军伟;《死亡人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与中国相应立法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丽;我国个人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彭利民;健全我国数字遗产继承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73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073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