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名称的历史考察与现实价值
本文关键词:《民法通则》名称的历史考察与现实价值 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法通则》名称 法律名称 民法典 立法技术
【摘要】:《民法通则》名称是由两个关键词"民法"与"通则"构成的。《民法通则》名称的选择与确定,与整个民事立法的过程一样非常曲折,大致经历了从"民法"到"民法总则",再到《民法通则》三个阶段。《民法通则》名称的确定,除了遵循内容要素化,规范、统一、醒目、精练等命名技术规则外,还有着更深刻、复杂的原因,是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法治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法通则》规定本身及其名称,可发现它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为此,我们需要加快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步伐,更好地协调民事立法体系的内部关系,充分考虑国际间法学交流的便利,通过立法确认并规范使用"通则"这一法律名称。
[Abstract]:The name of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is composed of two keywords "Civil Code" and "General principles". The choice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me of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is as tortuous as the whole process of civil legislation.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from "Civil Law" to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then to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ame of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in addition to following the elements of content, standardization, unification, eye-catching. Besides the rules of nomenclature technology such as refinement, there are more profound and complex reasons, which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twined and combined forces of many factors,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lid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If we re-examine the provisions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their names,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Therefore, we need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the codification of the Civil Code. In order to better coordinate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the civil legislation system, fully conside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exchange, confirm and standardize the use of the legal name of "General principles" through legisl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基金】: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课题“中国立法体制最新发展研究”(16ZZWM002)
【分类号】:D923
【正文快照】: 引言法律文本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既有规定权利义务、职权职责的主体部分,也有帮助人们阅读、理解、引用的附属部分,它们共处一体、各负其责、相辅相成。法的附属部分主要有目录、序言、附录、附件以及名称等。其中,法律名称是指每一部法律的称谓,它是法律文本不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山;《民法通则》诞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J];政法论坛;1986年03期
2 马俊驹,杨琴;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法的完善──纪念《民法通则》颁行十周年[J];法学评论;1996年04期
3 王丕琢;《民法通则》中债的概念新解[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谢如刚;《民法通则》语法瑕疵例析[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5 刘志东;此案不应依据《民法通则》判决[J];中国劳动;2002年08期
6 宋立成;略论《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稿与修改稿[J];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04期
7 ;产品质量法与民法通则的关系[J];监督与选择;2005年04期
8 张绍翼;;对我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的修改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18期
9 江流;;民法通则:我国的“微型民法典”[J];中国人大;2008年16期
10 李子林;;论意思表示不成立与《民法通则》59条的适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敏;;民法上的国家政策——兼论《民法通则》第6条之存废[A];2014年第五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赵明;;对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的举证责任之我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邓海峰;;社团内部治理与社团立法的完善[A];2005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报[C];2005年
4 朱冰;;监护中的冲突与平衡——试析学校在未成年人监护中的法律地位[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5 邓海峰;;社团内部治理与社团立法的完善[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袁定波 实习生 马畅;民法通则起草人20年后重聚首[N];法制日报;2006年
2 江西省龙南县人民检察院 王高;从民法通则第79条看先占制度[N];检察日报;2012年
3 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主任 王岳;医疗纠纷的赔偿是否适用《民法通则》?[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张伟杰 杨连元;国家指令计划将“淡出”民法通则[N];工人日报;2009年
5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 邵建;《民法通则》第79条是个“问题条款”[N];中国经营报;2012年
6 记者 徐文智;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二审判赔3000元 以《民法通则》复审 患者获赔5万多[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7 河北省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健 郭淑仙;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应优先适用民法通则[N];检察日报;2009年
8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合同法》起草小组副组长 《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起草组核心成员 梁慧星;民权法治之路的里程碑[N];人民政协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李新会;完善权利救济措施 明确侵权责任主体[N];法制日报;2003年
10 蒋惠岭;植物人行为能力是如何被“读入”民法通则的[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恒;论《民法通则》对我国民法典化进程的意义[D];安徽大学;2015年
2 伊涛;转型中国的民法:品性与任务[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郝作宽;“青春补偿”协议合法性探析[D];兰州大学;2009年
4 李清平;定金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李金;论韩国不法原因给付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8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38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