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分别侵权责任的类型化分析——基于因果关系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30 12:53

  本文关键词: 分别侵权 复合因果关系 混合责任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侵权责任法》将数人侵权划分为共同侵权和分别侵权。从复合因果关系的角度出发,分别侵权可以划分为择一因果关系型、累积因果关系型、共同因果关系型和混合因果关系型四类。前两种类型仍然以连带责任为原则,后两种类型则须根据对因果关系结合形态的进一步考察,区分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同一层次与不同层次、并发原因与继发原因、简单联合与复杂融合以及原因关联与结果关联等因素,分别采用连带责任、按份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以及各种混合责任形式。
[Abstract]:Tort liability Law divides the tort of several people into joint tort and separate tort. From the angle of compound causality, the tort can be divided into alternative causality type and cumulative causality type. The first two types are still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 and the latter two types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form of causality. Distinguish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combination, the same level and different levels, concurrent causes and secondary causes, simple combination and complex fusion, and cause association and result correlation, respectively using joint l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ibility. Non-genuine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and various mixed forms of liability.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数人之债的非典型形态研究”(项目号:13BFX089)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3
【正文快照】: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8-12条所确立的“数人侵权”体制基本采纳了在比较法上较为通行的二元划分结构,即将数人侵权划分为基于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和此外的“分别侵权”[1]。前者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中基本采用连带责任;而后者——其范围涵盖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0-12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中原;;论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与过错的竞合及其解决路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2 李中原;;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反思与更新[J];法学研究;2011年05期

3 程啸;;论《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中“共同实施”的涵义[J];清华法学;2010年02期

4 周友军;;我国共同侵权制度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韦国猛;;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浅析——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李明发;;信用制度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郑晓剑;陶伯进;;侵权责任能力视域内《侵权责任法》第32条与第33条之解释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张宗高;我国证券民事责任制度不足与完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高鹏;论共同危险行为之归责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崔明伍;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杜颖;人格权保护中的保全请求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王俊波;论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冯桂艳;网络时代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辉;;侵权法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以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岳彩申;符勇;唐泽兵;;论中国董事及高级管理者责任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途径[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3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姚兵兵;;销售商在专利侵权中赔偿责任的确定——过错侵权理论的运用[A];专利法研究(2003)[C];2003年

5 孙海龙;姚建军;;完善专利侵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以中美两国专利侵害赔偿制度及其司法实践比较为研究视角[A];专利法研究(2008)[C];2009年

6 刘茹;;试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与完善[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7 朱慧芬;汤啸天;陈冬沪;夏春琴;王健;金黎钢;管丽娟;;公共场所监控图像采集利用与隐私权保护研究报告[A];2009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9年

8 陈婉玲;梁开斌;;论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9 郭会丽;;论铁路旅客人身伤亡限额赔偿制度[A];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运福;林翠珠;;我国沿海运输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丁利明;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段荣芳;体育运动伤害侵权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齐晓霞;药害事故防范与救济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于林洋;广告荐证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黄登笑;药品不良反应补偿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周雪梅;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雅萍;期待权导论[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玉英;商业广告虚假荐证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卢慧;浅议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许力涛;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徐媛斐;视频分享网站的侵权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曹康明;论第三人侵害债权及其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高锖;“信息定位服务”提供者网络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啸;;论意思联络作为共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意义[J];法学家;2003年04期

2 海尔穆特·库奇奥;朱岩;;损害赔偿法的重新构建:欧洲经验与欧洲趋势[J];法学家;2009年03期

3 周友军;;论我国过错侵权的一般条款[J];法学;2007年01期

4 左传卫;;质疑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的二分法[J];法学;2007年04期

5 杨立新;;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责任的侵权责任法立法抉择[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孔祥俊;论不真正连带债务[J];中外法学;1994年03期

7 海尔穆特·库奇奥;朱岩;张玉东;;替代因果关系问题的解决路径[J];中外法学;2009年05期

8 邓大榜;;共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初探[J];现代法学;198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亦斌,王少华;手术治疗与偏瘫和癫痫之间因果关系纠纷分析[J];中国医刊;2001年12期

2 程亦斌,王少华;探查术与截肢之间因果关系纠纷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10期

3 温锋科;试论中介运动与结果的关系[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刘云升;论虚假陈述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J];商业研究;2002年17期

5 曹剑波;;认定事故责任,因果关系是关键[J];中国农机监理;2003年08期

6 庄劲;论传染病犯罪的因果关系[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雷鑫;中美关于侵权法因果关系分类问题的比较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增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过错与因果关系论略[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9 李莹莹;;论刑法的因果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10 刘明飞;;略论法学中的因果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刚;;试论溺爱式家庭与子女心理问题的关系[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简泽;;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胡月军;;再论假定因果关系的认定[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4 肖祥云;;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5 刘凤英;;类别因果关系对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任务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简泽;;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7 ;第三十章 货币一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关系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2卷)[C];2001年

8 冷英;莫雷;;隐含因果关系对不同阅读者确定代词意义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李伟;张怀金;;颅脑外伤与精神障碍的因果关系鉴定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五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石峰;李群;朱一凡;王维平;;基于槽约束的行为因果关系追溯方法[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栩生;因果关系推定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 郭敬波;“因”与“果”的距离[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杨素娟;“举证责任倒置”与“因果关系推定”[N];中国环境报;2002年

4 盛焕炜 朱 川;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因果关系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付婕;浅析中介原因对因果关系的影响[N];法制日报;2006年

6 徐晓;刘波一案的“相当因果关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镇江市京口区检察院 徐开宏;判断因果关系相当性之我见[N];江苏法制报;2008年

8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检察院 李红雷 赵玮;玩忽职守因果关系认定时要把握三点[N];检察日报;2010年

9 姚剑;哲学上与侵权法上因果关系之辨[N];经理日报;2005年

10 郭宏;校园伤害案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N];江苏法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洪涛;论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2 丁小斌;特征间因果关系在归类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强;法律因果关系理论学说史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张雪莹;俄语中的因果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裘江南;汉语文本中突发事件因果关系抽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干红华;基于事件的因果关系可计算化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郭水霞;Granger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金洲;基于约束学习的观测数据因果关系发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陈雄飞;从归责与负责论共犯责任[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刘彦辉;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皎媚;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探讨[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彭;侵权行为法之因果关系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李兴杰;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朱文杰;侵权法上的相当因果关系说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钟鸣;论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张连华;试论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界定及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王永伟;严格因果关系的命运[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曹照洁;因果关系研究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薛晓丽;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张敏;探求罪案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6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476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