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动产的冒名处分行为的效力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冒名处分 切入点:不动产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关于不动产的冒名顶替处分行为——不动产冒名处分,是指假冒他人身份,伪造他人签章,处分他人不动产(份额)的行为。交易相对人为善意且支付合理对价,并进行了不动产变动登记。在关于不动产的冒名顶替处分行为中,作为善意的相对人,其信赖的内容为对主体身份的信赖,即相信行为人就是权利登记人,这虽有别于表见代理,但究其本质都属于一种第三人的信赖利益。那么,是否能通过适用表见代理来保护关于不动产的冒名顶替处分行为中合同相对人的信赖利益?而是否所有的第三人信赖利益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呢?那么,善意取得制度通过牺牲所有权人的静态安全以保障交易过程中的动态安全,在充分权衡各方利益之后,其作出了明确的利益取舍,即保护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和交易安全。与此相类似,关于不动产的冒名顶替处分行为中合同相对人也产生了信赖利益,此处的信赖利益是否等同于善意取得中的信赖利益?是否能通过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来保护关于不动产的冒名顶替处分行为中合同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本文着眼于司法实践中解决冒名处分他人不动产的情况运用的理论及相应的效力的实证研究。实践表明,我国司法实践中,解决冒名处分他人不动产的案例的裁判依据尚未统一,多数判例援引《物权法》第106条,首先考虑第三人的善意取得是否满足,如果法院认为满足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则优先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但也有法院或检察院认为,善意取得不应当作为处理此类案件的依据,只有物权登记错误之时,才得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少数法院运用表见代理处理此类案件。不论善意取得制度还是表见代理,均需衡量第三人的善意与否,而我国法院针对第三人的善意衡量标准也不一致,基本均为法官自由心证,模糊表述为第三人并未尽到注意义务或者第三人已经尽到注意义务。此中,出现几个问题亟待解决,抛弃原权利人利益而倾向保护第三人利益是否有其合理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标准是什么?善意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本文对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希望为关于不动产的冒名顶替处分行为案件的实务处理的改进提供前期数据研究和可参考的建议。
[Abstract]:Impersonating disposition of real estate-impersonation is the act of impersonating another person's identity, forgery of another's signature, and disposition of another's immovable property (share). In the behavior of impersonating the disposition of impersonation, as a bona fide relative person, the content of its trust is the trust of the subject identity, that is, the person who believes that the actor is the right registrar, Although this is different from apparent agency, its essence belongs to the trust interest of the third party. So, can we protect the trust interest of the relative party of the contract in the impostor disposition of real estat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pparent agency? And should all the trust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be protected by law? Then,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makes a clear choice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by sacrificing the static security of the owne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dynamic security of the transaction process, after fully weigh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That is, to protect the trust interest of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transaction safety. Similarly, the contract counterpart also produces the trust interest in the impostor disposition of real estate. Is the trust interest equal to the trust interest in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Can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be applied to protect the trust interests of the contract counterpart in the impostor disposition of real estat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sposition of immovable property of others under false name.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in our judicial practice, The basis for resolving the case of disposition of immovable property of another person has not been unified. Most cases refer to Article 106 of the Real right Law to consider whether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a third party is satisfied or not, if the court considers that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are satisfied. A court or procuratorate also holds that bona fide acquisition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basis for dealing with such cases, only when the registr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wrong, In order to apply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a small number of courts use prima facie representation to deal with such cases. Whether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r the apparent agency is applied, the bona fides of the third party must be assessed. However, the standard of bona fide measurement of the third party in our court is also inconsistent, which is basically the judge's free evidence, and the fuzzy expression is that the third party has not fulfilled the duty of care or the third party has fulfilled the duty of care. In this case, several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s it reasonable to abandon the interests of the original obligee and ten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What is the applicable standard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What is the measure of goodwill?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hoping to provide preliminary data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actical treatment of impostor disposition cases of real estat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乃刚;;对我国不动产登记备案制度的思考[J];上海房地;2000年04期
2 房绍坤;;动产与不动产划分标准探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刘铁光;;动产和不动产划分标准的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彦;刘建民;;我国未来不动产登记机关的合理选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孙玉凤;;论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现状及未来走向[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严世林;;不动产的概念及登记[J];中国律师;2007年11期
7 骆军;;地震背景下的不动产争议之法律应对[J];法律适用;2008年12期
8 梁亚荣;王崇敏;;不动产登记机构设置探析[J];法学论坛;2009年01期
9 何梓雍;;论动产与不动产的分类标准[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10 季秀平;;论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统一[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迎涛;;不动产登记机构设置研究[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罗文燕;徐亮亮;;论对不动产登记行为的司法审查——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韦文津;;不动产登记基本问题研究[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王克稳;;我国不动产登记中的行政法问题[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唐玲莉;;论不动产登记纠纷中权利救济路径之选择[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6 张磊;胡亮亮;;不动产登记机关登记错误赔偿机制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邵晖;;试论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吕艳辉;;从《物权法》相关规定看不动产登记的服务功能[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王建;;大陆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A];不动产开发与投资和不动产金融——2005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士如;;不动产征收补偿比较研究[A];2009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制日报》记者 杜晓 《法制日报》见习记者 张昊;不动产登记立法有助房产反腐法治化[N];法制日报;2013年
2 ;不动产统一登记意义远大于反腐[N];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
3 冯海宁;正视不动产登记立法的难度[N];法制日报;2013年
4 早报记者 李云芳;明年上半年推不动产登记条例[N];东方早报;2013年
5 李龙;不动产统一登记要解决好隐私保护[N];广州日报;2013年
6 王利明;“不动产登记”应统一立法[N];人民代表报;2013年
7 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总编、研究员 刘武俊;激活不动产登记反腐正能量[N];人民法院报;2013年
8 记者 王立彬;不动产登记条例预计明年6月底前出台[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陈青伟;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有望年内“破冰”[N];云南法制报;2013年
10 特约评论员 杨遴杰;不要误读不动产统一登记[N];中国建设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遥;不动产收益权质押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范向阳;不动产执行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永亮;论不动产登记中的私权利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4 毛和文;论英美法系的不动产按揭法律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王旭军;不动产登记司法审查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李凤章;登记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陈弦;中国不动产税制改革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马栩生;登记公信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许瑛;法国营业资产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前伦;论动产与不动产划分的动因及标准[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建文;论我国不动产登记法制的现状与未来[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顾娟;我国不动产登记立法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长春;设立统一不动产登记机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乔羽;不动产登记中的一般程序及特别程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6 陈豪彬;论不动产登记审查程序引入公证制度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7 苏进水;论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原则[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8 崔勋;韩国留置权制度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丽杰;因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10 王庆;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型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643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6434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