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理论与真实恶意规则之检讨
本文选题:公众人物 切入点:真实恶意规则 出处:《比较法研究》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美国法上的公众人物理论及真实恶意规则对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值得反思。真实恶意规则的适用主体包括公务员和公众人物。该规则源自于普通法上的诽谤规则难于有效保护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制度背景,诞生于民权斗争日趋高涨的时代背景,因而被寄予了通过优先保护言论自由来促进人权平等的"重任"。但是,一方面,公众人物理论缺乏明晰的内涵与判断标准,难以将其与普通私人妥当地区分开;另一方面,真实恶意规则的用词并不精确,其既不能妥当地保护个体的名誉,也不能周延地保护新闻媒体,而对言论自由的过度保护在实际效果上可能适得其反。当前我国并不存在类似的制度背景和时代背景,亦无通过优先保护言论自由来促进人权平等的迫切诉求。既有的规范框架足以妥当解决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问题,引进公众人物理论及真实恶意规则并无必要。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of public figures in American law and the rules of true malice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of our country. Is this phenomenon reasonable or not? It is worth rethinking. The subject of the true malice rule, which includes civil servants and public figures, is derived from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n which defamation rules in common law are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prote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freedom of the press, Bor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ing civil rights struggle, it has been placed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omoting human rights equality by giving priority to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However, on the one h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figures lacks clear connotations and standards of judgment. It is difficult to separate it properly from ordinary private individua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wording of the true and malicious rules is imprecise and does not adequately protect the reputation of the individual or the news media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However, the over-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may be counterproductive in practical terms.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similar institutional and contemporary backgrounds in our country. Nor is there an urgent need to promote human rights equality by giving priority to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 existing normative framework adequately address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ght to reputation of public figure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t is not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public figures and the rules of true malic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法学院;
【基金】:笔者主持的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侵权责任能力制度原理及功能研究”(项目号:2014C14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法典化背景下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立法研究”(项目号:T2013221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熊静波;;利益衡量抑或要件思考——名誉权与表达自由冲突的解决之道[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苏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J];法学研究;1996年03期
3 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J];法学研究;1998年06期
4 任东来;新闻自由与个人名誉的艰难平衡——关于美国媒体的诽谤诉讼[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郭春镇;;公共人物理论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规制[J];法学研究;2014年04期
6 刘迎霜;;名誉权中“公众人物理论”省思——以司法裁判实证分析为视角[J];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7 汪庆华;;名誉权、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J];政法论坛;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品泽;何雁;;法官独立与我国审判独立制度之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徐卫;;罗马遗产信托及其法学思考与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高一飞;;国际准则视野下的媒体与司法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张顺;;解构司法民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王春业;郭剑峰;;普通公民应享有对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姜柏生;;患者隐私权保护中的权利冲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穹;;论司法语境下的新闻媒体监督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谢晓尧;;也论知识产权的冲突与协调——一个外部性的视角[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吴建斌;;科斯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路径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崔雪丽;;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及其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舒国滢;;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10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曹雅晶;带有施惠意图的买卖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潘俊秀;论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立政;不当得利返还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金桥;论民事侵权责任原则[J];比较法研究;1990年04期
2 葛云松;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J];比较法研究;2002年04期
3 姜朋;;侵权责任的证成:基于立法、学理和法院判决的考察[J];当代法学;2009年05期
4 薛军;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J];法商研究;2004年04期
5 陈柏峰;;传媒监督权行使如何法治——从“宜黄事件”切入[J];法学家;2012年01期
6 沈逸;;应对“明日帝国”的挑战: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信息与国家——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说起[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01期
7 王璐;;微博谣言中“塔西佗陷阱”的“公众总不信”表现及应对——由“总参一姐”微博走红说起[J];东南传播;2012年12期
8 郭春镇;;从“神话”到“鸡汤”——论转型期中国法律信任的建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季卫东;再论合宪性审查——权力关系网的拓扑与制度变迁的博弈[J];开放时代;2003年05期
10 苏力;关于对抗制的几点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思考[J];法学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之限制[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2 陶幸宇;;商业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3 刘兴波;;慎重看待“网络言论自由”[J];大江周刊(焦点纪实);2007年08期
4 刘亚;;浅谈言论自由[J];大众商务;2010年08期
5 于今;;辟邪、无所谓与言论自由[J];中华儿女;2011年02期
6 刘海斌;;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J];青年文学家;2011年23期
7 王殿威;曾秉藩;;关于军人言论自由的法律思考[J];神州;2012年05期
8 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9 李昌道;美国言论自由的法律尺度[J];政治与法律;2001年02期
10 魏永征;言论自由和网上诽谤[J];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牛静;;接近使用媒体权与言论自由[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彭桂兵;;利益权衡:陈述、溯源与影响——Chafee言论自由观念的历史检视[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洁;;苏联解体后政论语言的“对话化”[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袁晓明;言论自由包括说错话的权力[N];东方早报;2007年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有关言论自由的几个概念比较[N];检察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肖擎;规范“诽谤罪”本质是保护言论自由[N];长江日报;2010年
4 徐燕;英国“管制网络”砍了言论自由一刀[N];国防时报;2011年
5 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编辑二组副组长 易赛键;给网络言论自由一个法治支撑点[N];学习时报;2013年
6 刘杰;言论自由以遵守法律为基本前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7 北京电影学院 程麒台;启蒙理想的重要一环是言论自由[N];检察日报;2014年
8 一波;自由的边界[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9 蒋云蔚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是言论自由还是言论侵权[N];人民法院报;2004年
10 朱景文;言论自由及其界限[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小彪;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吴麟;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路鹏程;晚清言论自由思想的肇始与演变(1833-1911)[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龚艳;仇恨言论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龙;论言论自由[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莹;网络言论自由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周杰;互联网络:公民言论自由实现平台和面对的挑战[D];复旦大学;2008年
4 欧阳振婷;言论自由视角下诽谤罪的宪法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5 胡怀松;言论自由价值的法理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鑫;美国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李丹丹;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09年
8 贾卓威;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及其界限的法理探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袁敏;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韦洪凤;论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1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65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