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定金契约要物性的批判与重塑

发布时间:2018-04-29 14:48

  本文选题:定金 + 要物契约 ; 参考:《现代法学》2015年06期


【摘要】:古罗马时期物物交换模式下的契约均为要物契约,受此影响,当时定金契约的要物性具有合理性。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物物交换之要物性契约的存在基础已经发生改变,我国定金契约仍遵循古罗马时期的要物性理念会引起诸多悖论:理论上,现实交付及物之返还的要物性法理已经与现代社会强调交易的便捷及效率的时代背景不符。在此之下,当今为要物性契约的存在理由所提出的反悔权理论,实质上是赋予当事人两次运用意志的机会以决定是否受已达成契约的约束,其本质仍然为诺成性契约的意志决定论。实践中,要物性理念并不能达到发挥定金的担保功能及判断一方对主契约之履约能力的目的。且在要物性理念下,因分期的部分交付之定金契约无论认定为无效还是部分有效都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其唯一解决办法是分期的部分交付将使整个定金契约生效,从而得出定金契约应当是诺诚性的结论。在要物性理念前提下却推导出诺成性结论,表明了定金契约的要物性仅徒有其表。因此,在未来制定《中国民法典》时应将定金契约诺成化,并应仅保留解约定金一种类型,并作相应的制度设计。
[Abstract]:The contracts in the barter mode in ancient Rome were all important contracts, which ha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ateriality of the deposit contracts at that tim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general equivalent, the existence foundation of the material contract of barter exchange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 deposit contract of our country still follows the idea of material property in ancient Rome period will cause many paradoxes: theoretically, The legal principle of materiality of real delivery and return of goods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society which emphasizes the 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 of transac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theory of the right of retrogression, which is put forward for the reason of existence of material contract, essentially gives the parties two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ir will to decide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bound by the contract that has been reached. Its essence is still the will determinism of the promise contract. In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materiality can no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guarantee function of the deposit and judging one party's ability to perform the main contract. And under the concept of materiality, there are logic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deposit contract of partial delivery by installment, whether it is invalid or partially valid, and the only solution is that the partial delivery of the installment will make the whole deposit contract effective. So that the deposit contract should be the conclusion of sincerity. On the premise of the concept of materiality, the conclusion of "normalcy" is deduced, which shows that the materiality of deposit contract only has its surface. Therefore, in the future, when the Civil Code of China is formulated, the deposit contract should be made into a contract, and only one type of termination deposit should be retai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should be designed.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土地融资担保法律问题研究”(13CFX076)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家安;;“要物合同”概念之探究[J];比较法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志刚;宋代债权担保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海安;;航空客运合同成立时间——达成合意的回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2 黎乃忠;;定金契约要物性的批判与重塑[J];现代法学;2015年06期

3 蒋军洲;;要物合同的类型演进与其界定:罗马法的经验与启示[J];东方法学;2015年06期

4 黎乃忠;;定金定性与所有权归属的理论批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5 严之;;代物清偿法律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15年01期

6 张金海;;论要物合同的废止与改造[J];中外法学;2014年04期

7 本刊编辑部;;中国民法学科发展评价(2010-2011)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2013年01期

8 许德风;;论破产中无偿行为的撤销[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光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典当借贷条文整理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2 杨淑红;元代民间契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郑永宽;;要物合同之存在现状及其价值反思[J];现代法学;2009年01期

2 张力;;实践性合同的诺成化变迁及其解释[J];学术论坛;2007年09期

3 王洪;;要物合同的存与废——兼论我国《民法典》的立法抉择[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徐涤宇;合同效力正当性的解释模式及其重建[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5 朱庆育;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J];比较法研究;2004年01期

6 陈小君,易军;论我国合同法上赠与合同的性质[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李永军;契约效力的根源及其正当化说明理论[J];比较法研究;1998年03期

8 张鸿兵;诺成性是合同的基本特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本敬三,李凌燕;日本契约法学的展开[J];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03期

2 杨支柱;从契约法的角度看劳工的地位[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10期

3 侯富强;现代契约法的特征、改革与新发展——以英美法为主要视角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2年03期

4 杨忠孝;契约法视野下的公司[J];法学;2003年07期

5 哈罗德·伯尔曼;郭锐;;契约法一般原则的宗教渊源:从历史的视角看[J];清华法学;2005年02期

6 哈罗德·伯尔曼;郭锐;;契约法一般原则的宗教渊源:从历史的视角看[J];清华法学;2005年01期

7 于鹏;;契约自由与契约法的变迁[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杨亚佳;;契约法中的成本与效率——评《契约法律制度的经济学考察》[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资琳;;契约法基本制度的正当性论证——一种以主体为基点的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06期

10 刘承韪;;契约法理论的历史嬗迭与现代发展 以英美契约法为核心的考察[J];中外法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史云阳;;契约交涉[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方立新;徐钢;;契约自由衰落的法理解析或“返回现实主义的契约法谱系”[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C];2003年

3 冯卓慧;;殊途同归——从两大法系契约法理论的发展演进看契约法的发展[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4 朱富强;;不完全契约、法律协调失败与自我约束机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柴振国;;契约法中归责原则的经济学考察[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郑祝君;;从英美法财产权理念的演进看法律变迁的时代性[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志鹏;契约规则形成中的宗教因素[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李爱年;合同法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N];湖南日报;2003年

3 最高人民法院 虞政平;契约成立制度的历史演变[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资琳;契约的死亡与重生[N];检察日报;2005年

5 吴志攀;秩序社会的契约化思考[N];法制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融;西方契约法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资琳;契约制度的正当性论证[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益;信用、契约与文明[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王坤;财产、契约与企业[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李冬;竞争性缔约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杨卉青;宋代契约法律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7 唐红林;中国传统民事契约格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袁家超;清代契约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彤;19世纪英美契约法的历史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崔尧;清代清水江下游典当契约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黄晖;论事实契约的理论基础[D];重庆大学;2009年

4 张德忠;论事实契约[D];烟台大学;2011年

5 孔秀琳;事实契约价值研究[D];烟台大学;2011年

6 马东;从合意到关系[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薛晓蓉;事实契约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杨锐;契约目的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虎;论事实契约[D];苏州大学;2013年

10 刘锴;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契约法文化[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20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820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